中国第一期援柬文物保护项目――吴哥古迹周萨神庙维修工程今年年底将竣工。8年来,援柬文物保护工程工作队队长姜怀英和队员们为之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重点修复,理念接轨国际
这是我国首次参加境外世界文化遗产的修复工程。因为是新课题,如何使我国古迹保护的理念得到
中国的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很少有巨石建筑的相关经验。“一开始就听到来自国际社会质疑的声音,有的甚至公开说我们不行。”这句“不行”激起了姜怀英和队员们的斗志。1998、1999两年,他们深入实地作了大量的勘察和研究,拿出了具有说服力的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
初到周萨遗址时,姜怀英看到的是一片杂草丛生的废墟,大部分建筑倒塌,其中的6座建筑只剩残垣断壁,寺庙内外堆满了倒塌的建筑构件。没有原始资料,没有图纸,更没有数据可依。他意识到了问题的棘手。
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并参考文物古迹保护的国际通用原则后,“抢险加固、遗址保护、重点修复”的12字方针被确立下来。由于它的科学性,这个理念得到了联合国和柬埔寨相关方面的批准。
调动智慧,难题迎刃而解
实施中的困难远比想象的要多。“我们的原计划是5年,但实际还是用了8年,实在是中间涉及到太多的具体问题。”
周萨神庙由祠堂塔、藏经殿、楼门、高架甬路、十字平台及神道组成,东西长220米,南北宽38米,占地8360平方米。大面积的范围,不同形式的建筑,复杂的构造,成为横亘在工作队面前的重重阻力。
千余年了,有些依稀可辨的建筑物已经与大树的根纠结在一起,4000多个大大小小的构件已经散落各处,被沙土淹没。“它们有的埋在地下,有的跑到100多米远的暹粒河中。单是寻找这些构件我们就花了2年的时间。”掘地三尺,工作队向神庙和附近的土地操起了手术刀。
这些构件被认真清洗和精心粘接修补后,真正的困难才显示出来,那便是如何找到它们的确切位置,它们属于9个单体建筑中的哪一个,又属于哪个具体部位。
从沙土中挖出来的构件大小不一,大的有l~2吨,小的也有几十公斤,移动起来很是困难。构件不是成型的砖块,而是不规则的石块,形状大小都不相同。“就像是拼图一样,一旦拼错了,不但花纹对不上,石头之间的结合也对不上。”想让它们各就各位,却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构件碎裂甚至缺失了。
为了解决拼对难的问题,有一段时间他们到处看,到处观察,还参考其他寺庙的建筑,进入了痴迷状态。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从中找到了规律和特征:“光面没有花纹的是墙体部分,有连环图案式花纹的一般是基座上的,刻有人物、神像的一般都是山花。”先归类再拼合,似乎一下子提高了效率。
搏击丛林,神庙焕发光彩
难题一个一个得到克服,周萨神庙终于重新焕发光彩。项目进行到现在,柬埔寨有关当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是对中国赞不绝口。
10年前,姜怀英负责的维修西藏布达拉宫第一期工程结束,由于多年来严重的脑缺血症,60岁的他办理了退休手续。然而不到一年,他又接手了中国援柬文物保护工程。如今,中国又要开始进行规模更大的援柬二期工程――茶胶寺项目。姜怀英说下一次他只当顾问。的确,辛苦了那么多年,也该休息一会儿了。(《中华儿女》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