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修复,是为了让古迹“活着”

2006-12-1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当一个城市开始有了古迹保护,抢救古迹遂变成热门的文化行动。

古迹不管年代有多么古老,有多少历史价值,既得利益者大都主张拆除,而古迹维护的专家学者总是大声疾呼抢救保护。台湾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在这样的一片抢救声中,也的确保住了大部分学者专家们认定的历史古迹,才让百姓能确切地了解先民的历史

。只是,大多数的古迹在没有修复以前,尚能保存古迹生命的正常或不正常的生态活力。但一旦被列为古迹并维修之后,一般老百姓就常被隔绝在外,使得古迹归古迹,老百姓归老百姓,我们只能趴在外面欣赏或慨叹那被修复得美轮美奂的先人见证了。

我在国外旅行,游览外国人的古迹,发现不论古迹的历史年代有多久远,他们都在修复之后继续维持或成长出新的古迹生命活力:或者成博物馆、陈列馆;或开设咖啡馆、餐馆,白天满是客人,晚上巨大灯光照得古迹亮丽非凡,成为该城镇的视觉焦点,让古迹就像个活着的艺术品。我个人特别喜欢在那些古迹附设的咖啡馆小坐,整理自己的行囊和心情,写自己的旅行日记,享受一下古迹丰盛的历史感。就在这样的时刻,我也常会想起自己国家的古迹,到底我们修复古迹的目的是什么?修完了古迹之后,古迹的未来是如何?我会感到困惑:是不是我们对古迹的态度就是有着跟别人不一样的看法?  (《流浪的眼睛》登琨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   平山的故事,为观众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生命的意义从不在功名利禄的堆砌,也不在波澜壮阔的经历,而在用心感受每个日常瞬间的美好;人生未必需要轰轰烈烈,于平凡之中,照样能寻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与诗意。【详细】

      《英歌》在尝试拓宽民俗舞剧的边界,进行深度的传统当代表达,这种勇气是值得肯定的。它可能引发热议,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商业上取得成功,但其对母题的开掘深度和文化元素的融合程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详细】

  •   【详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改革任务,并对文化建设作出专题部署,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了全面指引和根本遵循。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经核实,此为固定搭配),贯彻落实全会有关文化建设的部署要求,全面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力量和支撑作用。【详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