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中国读者所熟悉。11月20日,俄《莫斯科共青团员报》发表文章,通过他的侄女加林娜的讲述,披露了“保尔”原型尼古拉的无悔人生。
母爱无私
小说中,保尔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其实,尼古拉并非无产阶级子弟,而
多舛命运
早熟的尼古拉从12岁就开始工作,以减轻母亲的负担。他在铁路的小卖部当搬运工,能挣8个卢布。15岁那年,他不辞而别,参加了反对波兰白匪军的国内战争,在科托夫斯基旅中英勇杀敌,两度身受重伤。弹片伤及大脑,导致右眼失明。乐观的他说:“还好,左眼保住了。”16岁的尼古拉因伤不得不离开战场。
尼古拉童年时,兄长德米特里一直是他心目中的偶像。但随着岁月流逝,两人的角色发生了互换。成熟果敢的尼古拉似乎成了兄长,而性格优柔寡断、与世无争的德米特里几乎对弟弟言听计从。
无奈婚姻
尼古拉与妻子赖莎的相识并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尼古拉要去新罗西斯克养病,母亲请他探望一下居住在那里的远亲阿尔宾娜・屈茨一家。尼古拉因而结识了她一对如花似玉的女儿叶连娜和赖莎。尼古拉对叶连娜一见倾心,但最终却娶了赖莎,即小说中的塔娅。
小说中,年轻的妻子学习勤奋、工作努力、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病中的丈夫。事实上,尼古拉与赖莎真正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只有3年。尼古拉在小说初稿中,真实地写出了自己与妻子名存实亡的关系,但党的宣传部门希望将他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相应地,他的妻子也应当是“无可指责的忠诚战友”,于是他不得不对这段内容进行了修改。后来,赖莎嫁给了尼古拉的哥哥德米特里,并一直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工作。在尼古拉生命的最后阶段,陪伴他的是母亲和姐姐叶卡捷琳娜。
个性率直
他生前的挚友萨尔达托夫说:“尼古拉的个性太率直了,如果他不在1936年病逝,迟早也会有人‘帮助’他结束生命的。”他曾经不止一次对朋友抱怨:“我们所建成的,与我们为之奋斗的完全两样……”。
尼古拉一直都对新经济政策存有异议,也反对斯大林时期的肃反运动。而那些曾经与他并肩杀敌、交情深厚的战友,很多都没有逃过被逮捕、遭枪毙的厄运,这对于原本体弱多病的他,不啻于沉重的打击。依他的性格,他绝不会选择沉默……(《参考消息》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