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文稿可谓家喻户晓。毛泽东提到的这位司徒雷登先生,就是燕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
这位生于上海的美国传教士,会说一口标准的汉语,对中国文化非常精通,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在中国修建一所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美国教会大学。司徒雷登创业和募捐之艰辛,是常人无
1920年,司徒雷登选定北京西郊海滨淑春园作为新校址。为了创造“中国式的环境”,他聘请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出任燕京大学校园建设的总建筑师。
墨菲的燕园规划,体现了西方式大学“学术区”的概念。西部为教学行政区,东部为学生宿舍区,教师住宅区分布在校园附近。但从设计手法上看,燕园却具有典型宫殿式总体布局的特征。
墨菲主持设计的88栋燕园建筑,虽然在形式上模仿了中国传统宫殿式,但功能结构却是现代的――不仅建筑材料是新型的,而且室内设备也是时髦的――自来水、水厕、浴盆、电灯、风扇、电炉、暖气,这些近代文明的成果,成为这些古雅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正因为如此,司徒雷登在燕京大学落成仪式上说了这样一段话:“最初我们就决心把中国建筑应用到建造校舍上,房屋的外表具有优美的曲线和辉煌的色彩,而主要的建筑兼有现代电灯、暖气及自来水设备。这些房子本身就象征着我们的教育宗旨是要保全中国固有文明中最有价值的一切,并以此作为中国文化和现代知识精华的象征。”
这,或许就是大多数西方人所理解的一种中西文化结合的方式。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4》梅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