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不久,我看到了她在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1984年)《安东尼和克里奥佩屈拉》一剧中的表演。这实在让我大吃一惊,因为一般美丽的年轻女演员总会把自己的美丽当作扶手,在表演中依赖一下,施展一下,这在艺术上无可非议,观众也乐于接受。但是李媛媛在上台后的两三分钟后就立即超越了美丽,丢掉了扶手,快速进入了饱满的表演状态。她的这个埃及女王,完全进入了莎士比亚的情景,没有刻意的中国印痕和埃及印痕,只有人性深处的烈火,把她、莎士比亚和女王烧熔在一起。这时的李媛媛,目光专注到能穿透一切,行动的力度和节奏都出自本能,既有充分的爆发力又有足够的控制力,完全不再是生活中那么单纯、快乐的女孩子了。
李媛媛的表演,还表现出一种透彻的纯净,完全洗去了连一些大师级演员也不可避免的矜持和架势。这很难做到,因为演员与角色之间总有不少的距离。矜持,就是一种试图靠近角色的摹拟式架势。但是,李媛媛让必要的架势完全出自内心,中间不残留摹拟的云阴。因此,观众即使后来在看她所创造的三姨太、苏文纨这样的角色,也会直接进入她们的心灵,尽管这些角色与李媛媛差别很大。产生这样的结果必定经过体验,但与别的演员不同,李媛媛不把体验过程放到台上,而是在上台前早就完成,等到她上台,一切已化成一体,澄彻无碍。
可见,她并不只是“本色演员”。台上那个澄彻无碍地化成了角色的她,并不仅仅是从她的“本色”出发的。她的行为力度、行动节奏、表情起落,一旦形成就会像音乐一般合乎法度和程序,达到最佳剧场效果。
那年我担任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的学术委员会主席,来不及把几十台戏看全。但是胡伟民导演几次陪我到长江剧场看李媛媛和焦晃合演的这台戏,哪怕看一些片段、一个谢幕也好。我当时想,一个二十多岁的中国女演员,一上台就把莎士比亚的作品演得如此炉火纯青,真会让莎士比亚在天之灵对中国刮目相看。
舞台上的惊人成功,使年轻的李媛媛快速把握住了自己生命底层的珍宝。那些天我老是在学院食堂门口见到她,满脸都是最幸福、最健康的笑容,似乎还保留着昨夜莎士比亚的高贵。很多老师像我一样停步称赞她,她笑得更天真了,她的四周,全是男学生、女学生们灼热的眼神。
很多年后,她以中央电视台《社会万象》栏目主持人的身份采访我,问我舞台表演和电视剧表演的关系,当时她已演了大量著名的电视剧。我以她本人为例,说明舞台剧永远也不会被电影和电视彻底替代。我说:“你把满场观众的耳目全都捏在自己手里,在不大的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力度,在拍电视剧时一定享受不到。”她笑了,说:“我最想演的还是舞台剧。”(《解放日报》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