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市司法局公布,2004年度北京律师行业收入突破50亿元,占到全国律师行业的1/3以上。这意味着,如果以京城律师1万人计,每人年均创收50万元。北京律师的收入已迈向金领阶层。
然而,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的徐家力律师认为,律师行业内实
际贫富差距悬殊,最大的差距达到5000倍。
不打官司的律师“日进斗金”
4年前,李宏(化名)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凭着熟练的俄语功底,加盟业内赫赫有名的北京市德恒律师事务所。
“我的客户都是有实力和背景的公司。”问及李宏的收入,她有些犹豫,估计今年年收入将20万元左右。她认为,这在北京的律师行业并不算高,甚至连中等水平也很难算上。她现在还没有买房,但打算明年花80万元在市区买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
“我们这种幕后律师不可能像诉讼律师那样风光,但是我已经很满足。”李宏告诉记者,非诉讼业务目前已成为律师行业最大的“聚宝盆”。国内外企业的收购兼并业务、企业资产重组、跨国公司常年法律顾问以及涉外法律服务等非诉讼业务,已成为律师最抢手的业务。
45岁的张国印(化名)以前和大多数律师一样,费尽辛苦找案源,为一些小的刑事、民事案件东奔西跑做辩护和代理,忙活一年半载也就挣个几千元钱。2001年,他取得了证券律师从业资格,此后专做金融证券业务,现在,他每月收入都能超过1万元。去年接了几个标的过亿元的资产重组案,到年底他的总收入更是超过了百万元。
2005年北京律师事务所收入排名前十名中,金杜、柳沈、君合、大成、德恒、通商等,无一例外地染指非诉讼业务。非诉讼业务收入占到了整个律师事务所全部收入的“半壁江山”。
李宏透露,在德恒律师事务所,一些年轻、高学历的“海归”律师因为有留洋背景,所以一般都瞄准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贷款、融资租赁、外汇业务、海外上市等完全国际化运作的业务。这些业务的标的大都有数十亿美元,按照1%至5%的业务提成,一笔业务往往就能挣个上千万元。
“小律师”多为生计奔波
在采访中,一些年轻律师则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挣的只够饭钱。”
张平(化名)于2003年办了律师执业证,随后就去北京一个律师事务所做实习律师。2004年全年,张平共做了二十多个案子,都是与人合作,全年收入总共才15000元。
林耀斌(化名)混得比张平还惨。他已经在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了3年,接到的案子只有可怜巴巴的十几件。林耀斌无奈地告诉记者,谁能想到律师舍不得打车,还经常为房租发愁呢?
由于压力过大,一些律师还选择了转行。蔡晓敏(化名)通过参加全国公务员考试,离开了让她伤心的律师行业,正式成了一名国家公务员。
贫富差距如何缓解
一边是“大牌律师”风光无限,一边是新律师“饿肚子”,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陈宜分析认为,这是律师业走向市场经济后的必然结果。
现在北京业界有名气的“大律师”都出道较早。他们经验丰富、社交圈广、口碑好,往往有较多的案源,代理费用相对也较高。他们除了兼任单位的法律顾问,获得稳定的收入外,还代理一些标的较大的经济类案件,因此收入可观也在情理之中。
小律师社会阅历浅,社会关系单一,很难得到当事人信任,案源少,代理费也低。陈宜说,她理想中的律师业格局“既有做非诉讼业务的‘航母’,也有做诉讼业务的中等所,还要有进社区的小所。”取消纯提成律师薪酬制度,对律师实行最低工资保障,或许可以缓解北京律师的贫富差距。 (《民主与法制》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