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四代人品年味儿

2007-02-1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春节,这个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了太多的底蕴。不同年代、不同阅历的人对“年”有着不同的情怀与记忆……

90岁:年味儿是儿孙的寿联 徐纫秋是位90岁的杭州老太太,一说起年味儿的变迁,她可清楚着呢。徐老太的公公是泥瓦匠,由于清末六和塔的最后一次大修,1900年前后从宁

波奉化举家来到杭州。

除夕晚上供半只猪,鱼要整条烧,叫元宝鱼。女性成员不能上堂,男性成员穿新衣服出来拜财神,然后“散福”,分吃供品。到大年初一一大早,按照大房、二房、三房的顺序给长辈拜年,然后分压岁钱。

2006年春节,孙子张一帆因为在北京准备考博士回不了家,题写了一副对联,邮寄给父母并嘱托他们挂到老太太的客厅里。“甲子才健一个半,古稀再康三十年”,老太太格外欣慰:“内容也好,字也好,这寿礼有心啊。”

55岁:年味儿是娘包的除夕饺子 55岁的常跃强说:“我老家在山东省莘县乡下。一入腊月门就开始闻到年味儿了。到了腊月二十三,年味儿就渐渐地浓了。这天是要祭灶的,小的时候,灶王爷是不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我并不关心,我眼巴巴瞅着那些芝麻糖。扳着指头算,过一天离年近一天。除夕是一坛老酒,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里,娘把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

30岁:年味儿是灶膛里的熊熊火光 “我想过的年都停滞在小时候。”职场上历练多年的华新颜说,到了腊月底的前几天,家里忙着备年货。浙江山村的冬夜寒冷,但这时灶膛里火旺着,等鸡鸭煮熟,就要开始祭祀。第一天祭祖宗,第二天请神仙菩萨。中国民间信仰掺杂了儒、释、道,祭祀时并不需要弄清“门派”,重要的是个心诚、心安,求得来年的平安发达。

13岁:年味儿是暂时不写作业的幸福时光 王京博是山东潍坊市某小学6年级学生。13岁的他说,过年的日子是最快乐的时光,可以尽情地玩、暂时不写作业。奶奶、姥姥、姥爷、大姨、大姑等,都会给压岁钱。“我盼着过年。一过年,就长大一岁。可以自己挣钱,可以独立,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一过年,我觉得自己离这个梦想又近了一步。”(《半月谈内部版》2007年第2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