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举办“让昨天告诉今天――北京商品票证回顾展”,见证了新中国经济生活的风风雨雨。
商品短缺催生票证
1953年,年轻的祖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穷二白的家底,把捉襟见肘的商品平均分配的理念造就了票证。“当时全国发行统一的票证,各地方又根据需要发
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这是北京市发行的第一种票证。
1954年7月1日,北京市开始正式实行食油定量供应,发行油票。很多人都记得,当时每人每月就二两多油。
1955年12月1日,粮食实行以人定量,凭票供应,北京市粮票诞生。
……
1962年,102种票证
1962年,一个职工日常生活必须用多少种票证?北京地区最多时又有多少票证?
展览显示,1962年,一位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必须用8种以上主要票证,而这一年6月北京市商品票证数目达到了顶峰――102种!
现在上点岁数的人都不会忘记,什么叫一票难求。北京市档案馆社教处处长韩京生说:“改革开放后,商品流通加快,但还是供不应求。那时产生很多二道贩子,只要能弄到商品,就不愁卖不出去。如电视机、洗衣机,真正是一票难求。后来就逐渐多了,好买了。”
经济发展,票证悄然消失
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繁荣,越来越多的票证退出历史。
1983年,北京市停用购物券和布票。
1984年,北京市停用牛奶供应证。
1987年,北京市停用侨汇券。
1991年,北京市停用食糖票。
1992年,北京市停用肉票(猪、牛、羊)、蛋票、肥皂票、居民购货证。
1993年,北京市停用粮票、油票、城镇居民粮食供应证。票证历史结束!(《北京日报》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