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百家讲坛》的讲演人,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与易中天的犀利不同,也与于丹的激情四溢不同,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始终语速缓慢,显得儒雅大方。
记者:您
当初是怎么走进《百家讲坛》的?
王:我是参加海选才走进《百家讲坛》的。《百家讲坛》到我们学校去挑人,栏目组先在校园网发消息,然后通知文史哲各个院系推荐人,我们院推荐两个,其中一个是我。栏目组还走访学生,问他们最愿意听谁的课。
栏目组让学校推荐的人先录一段节目。录节目那天我还在北京开会,学校通知我赶紧回来。第一轮后,还去北京参加了试讲。
记者:在《百家讲坛》讲座,压力主要来自哪里?
王:我在校内带着20多个博士和硕士,比如说最近一个博士写的毕业论文,我回去需要逐字逐句看,这是做教师的职责和良心。另外,虽然《史记》我读了很多年,但写文案是非常艰苦的过程,要反复修改;再加上老眼昏花,只能看清宋体2号字,5号字根本看不见,所以我录节目必须把稿子完全融化脑中――你算算看,一集我写七八千字的文案,我一次少则录4集,多则录6集,三四万字要装进我这个60多岁人的脑中,而且还不能乱,不能这讲串到那讲中。很多人看到我们主讲人风光的一面,却不知道风光背后付出的辛苦,那是难以诉说的,只有亲历的人才知道。(《北京娱乐信报》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