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上海“新留守女士”群体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她们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和追求,不惜鼓励他们出国或到外地发展,以“分居”为代价来赢得更多的机遇。
这种留守婚姻不再是一个赌注,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生活选择。
“新留守女士”群体
上世纪80年代末的出
另一位留守女士严丽的丈夫则是两年前到南非去投资开厂,严丽因不愿意放弃国内的事业而最终留了下来。
留守生活也有精彩
关山远隔,爱情能经得起时空的考验吗?钟萍对此颇有自信。
钟萍的丈夫去年被派到新疆挂职锻炼,间隔很久才能回家一次。“对于女人来讲,丈夫不在身边,又要工作又要带孩子,真的很不容易。但是人生的机遇并不多,错过这样的机遇,也许会后悔一辈子。”
钟萍现在的生活,可以用“浪漫”来形容。每天晚上8点女儿睡觉以后,就是她和老公雷打不动的“谈恋爱”时间。两人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到深夜才不得不“依依惜别”。遇上钟萍的生日,老公就会让小小的礼物越过千山万水,代表自己来到钟萍身边。而钟萍休假,也会带上女儿远赴新疆,一家人其乐融融。钟萍说:“我把这段经历看作是对我们夫妻感情和生活能力的一次考验和磨砺。所以我认为,它是一件很值得的事。”
不再苦苦等待丈夫回心转意
与十多年前一样,婚外情仍是留守女士们面临的最大风险。然而,由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到主动决定自己的命运,“新留守女士”不再是苦苦等待丈夫回心转意的弱者。
唐女士的丈夫1998年到澳大利亚从事外贸工作。一开始两人保持着频繁的联系,还互相写一些情意绵绵的书信。可是,自从丈夫两年后第一次回国时,唐女士就感觉他变了,丈夫的穿戴变得很讲究,有些爱慕虚荣,和出国前简直判若两人。
后来有好几次,唐女士在打给丈夫的电话里,听到了另一个女人的声音。于是,在丈夫第二次回国时,唐女士开诚布公地和丈夫谈了一次。她说:“我想过,如果有一天你不再爱我,那就让我们各自开始新的生活吧。”到这个时候,反倒是唐女士的丈夫不愿意离婚。最终,唐女士不得不诉诸法院。
谨防“留守综合征”
尽管“新留守女士”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不能像一般夫妻那样整天厮守在一起,容易面临身心两方面的疲惫。
王女士今年35岁,爱人东渡日本工作已经3年。自爱人走后,孩子跟公婆住,自己一人独居,少不了空虚寂寞,晚上更觉紧张害怕。日复一日,夜里失眠,白天没精打采,工作也提不起劲来。后来经过心理医生诊断,竟是患上了抑郁症。
在上海411医院近日组织的“慈善妇科检查社区行”活动中,有好几位留守女士被查出患有恶性肿瘤。据妇科副主任医师杨晓玉介绍,留守女士由于极易产生紧张焦虑、孤独压抑、悲哀忧伤、苦闷失望等不良情绪,因而容易造成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这也就是所谓的“留守综合征”。作为留守女士,应该常和家中的孩子、长辈或知心朋友进行情感交流、倾诉。如果有条件,宜常到爱人那里探望,化负面情绪为正面的情感体验。(《解放日报》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