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在餐桌边,捂着嘴歇斯底里大喊:不吃不吃,奶奶做的菜吃了口干――
又是一个孩子,对母亲递上来的食物大喊:不要!递上另一食物,大喊:不要!再递上一种,再大喊:不要!
这是最近热播的两则电视广告中的场景。前则,接下来孩子的妈妈递给奶奶某某牌子的味精,孩子就吃得津津有味了。后则
闻之不由皱眉,因为这些广告既来自生活,又有可能继续作用于生活――眼下,我们的孩子竟是如此的娇纵、蛮横、无理。
春节前,看到一篇报道,说一个身患乳腺癌的中年妇女,为了供儿子上大学,竟然腾出唯一的住房出租,自己和下岗的丈夫一起外出打工,四处寻找包吃住的工作,终于撑不住,查出癌细胞转移到了胸椎和肺部。
一个身患绝症的人过着居无定所的辛苦生活,能不发病吗?而儿子竟然对妈妈的发病“有些反应不过来”。
文章说,这些年来,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好,但儿子从未感觉到母亲是个病人,她像健康人一样地包揽了所有家务,把儿子的衣食住行照顾得无微不至。
文章的结尾,记者很煽情地写:躺在病床上的这位母亲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宝贝儿子,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儿子大学顺利毕业云云。
天哪,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竟然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而心安理得。如此“感人”的文章让我看了不寒而栗,无法不为“我们的孩子”深深悲哀。(《羊城晚报》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