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进中南海的农民工樊书生

2007-04-0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两会召开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准备邀请12名基层代表开座谈会,其中必须有一名农民工代表。条件一是出门打工10年以上者;二是技术好。河南省内黄县

田氏乡34岁农民樊书生光荣入选。他在北京住总集团第六分公司做砌筑工,出来打工已满16年,在去年全国建筑行业大赛砌筑工比赛上得了第7名,建设部授予他“全国建设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打工16年辛酸伴坎坷

回顾自己的打工生活,樊书生感慨万分。他可以算是打工世家了。1989年,父亲回到老家,对樊书生说,自己快60岁了,做不动了。18岁的樊书生从父亲手里接过瓦刀进城打工。

他在黑龙江鸡西和吉林珲春做工程,赚了一些钱。后来,他和舅舅共同组建了一个120人的工程队。可是,开工没有几天,队里一个电工触电身亡。家属要求赔偿7万元。1997年这一年,樊书生白干了。

2000年年终结算的时候,建筑商拿两套仅值14万元的房子,顶他的31万元工程款。

2001年,一家公司欠了他80万工程款,只顶给他一台捷达车和一些白面。樊书生对舅舅说:别干了!我们年年都当“杨白劳”。

2004年的春节,全家人过得冷冷清清。这时,有个朋友找到他:“别包工了,北京有个工程,一天给80元。凭你的技术,他们肯定会相中。”2005年初,樊书生拿着瓦刀来到北京。

在中南海和总理聊天

从2005年开始,国家开始大力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2006年年底,樊书生在北京赚了两万元。他想,那是因为北京各项法律法规执行得好。那么,其他地方的农民工都能像我一样如数拿到工资吗?

他要把这些心里话和总理说说。

2月6日15时,樊书生和另外11名代表一起走进国务院第一会议室。温家宝总理走了进来,笑容满面和大家一一握手,问大家的姓名和职业。

温总理问:“小樊哪,你有没有工伤保险,签合同了吗?现在和以前的生活状况有什么不同吗?”樊书生回答说:“我是有保险的,合同也签了。我现在的公司有食堂、宿舍、娱乐室,平时还能看到电影,还可以打预防针。”

樊书生想到以前的“杨白劳”日子,他大胆地提出:“我希望国家能成立一个专门来管农民工欠薪问题的部门。我们农民工文化低,讨不到工钱,矛盾激化了,只好靠爬楼房电线杆等方式来讨要。”温总理肯定了他的意见:“我会研究考虑。”

樊书生接着说:“总理呀,我觉得农民工的工资有点低。”温总理说:“以后会慢慢涨的。”樊书生又说:“总理,我还希望能让我们的子女到城里来上学。可是费用又太高,我们承受不起。”温总理说:“希望农村的子女出来后上大学将来能回农村发展,以后会有相应的政策。”

总理建议他“保护好那一亩地”

樊书生越说越自如,他想和总理算算土地的收入与支出问题。于是,他说:“我家一人有一亩地……”温总理就接过他的话说:“你要保护好那一亩地。”

樊书生点点头:“可是一亩地一年只能赚几百元钱,不吃不喝也不够供一个孩子上学的。”温总理说:“你可以发展企业和养殖业呀。”樊书生说:“可是我没有资金,贷款很难的。又要担保,又要拿房屋做抵押。所以,我还是出来打工,这样资金慢慢就可以积攒起来了。”温总理说:“我们将来会考虑解决农村贷款问题,不再担保和房屋抵押。”

樊书生在结束与总理的对话时,提了一个要求:“我想请您签个名,还想单独与您合个影。”温总理爽快地答道:“没有问题!”

“我肯定还是一个农民工”

回到公司,樊书生的工友们要他请客,庆祝总理接见农民工。正在畅饮的时候,樊书生的手机响了,13岁的儿子惊喜地大叫:“爸,我在电视上看见你了,你真的去了中南海?你真的见到总理了?”樊书生说:“是真的,儿子。你要好好学习,总理说将来要有政策,让咱乡下的孩子进城读书。”

2月16日,怀揣着与温总理的合影,樊书生回到了老家。一进村,他就让乡亲们围了起来。

一个亲戚问:“书生呀,你这回见了总理,就是名人了,以后你可能就不要做工了。”樊书生说:“我肯定还是一个农民工,我也不会做别的,我只会做工。”话是这么说,可是,回到家,炕还没坐热,县劳动局的局长就开车把他接走了,请他讲讲和总理谈话的情形。第三天,北京一家电视台给他打电话,请他回京做节目。春节期间,他全部是在应酬中度过的。 (《民主与法制时报》4.2)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