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参与”是我们党在“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来的。那么,建立公民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这个问题为什么会突出出来了呢?下面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一是个体的消极性表现突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经流行过这样一句话,“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今天出现了类似的话,叫做“领着低保骂政府,开着
改革开放虽然给所有人都带来了过去无法比拟的物质变化,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当人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之后,要求了解和参与跟自己吃、穿、住、行等费用相关的改革的愿望与日俱增。现在要我们每个人自己掏腰包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是要我自己付钱,我当然要关心了,当然想了解一下,甚至还要参与一下。但客观上,我们的社会管理体制又滞后,没有一个健全的渠道让百姓去表达、去了解,甚至去参与。很多人就只好在底下以这种骂娘的形式“自我释放”。
二是群体性事件不断涌现。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主体由学生转变为失地农民、拆迁户、下岗职工等。主体不仅变了,范围也扩大了。
这些变化的出现,并不可怕,都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候,关键是我们党怎么合理解决,有效化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由过去代替型和行政控制型转向民主和法制。具体说来,就是要把下面的“骂娘”变成公开有序的听证会、旁听会、领导接待日、网上征求意见,还可以设人民审判员、检察员等。给你机会,给你平台,让你去说,让你去骂。还要把单一的委任干部变成群众民主推荐、民主选举,把上对下的单一监督,变成下对上,还有党外对党内,社会对政府这样的上下结合起来的监督网络体系。(《北京日报》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