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镇上簇新的仿古建筑取代了明清留存,古村落被城市化进程不断吞噬的同时,“战国城”一类的主题公园则接连着兴造起来……有这样一组数据:一个“三国城”的建造投资通常过亿元,而全国750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年能得到的“专项补助经费总额”不超过1.3亿元,“假古董”在真文化面前反成了强势的一方。
在四起的问责声中,祖龙公司负责人却宣称,工程如果不能通过环境测评就易地再建,已经有十多个城市提出了邀请。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位负责人对各种质疑的回应,他表示,“中华文明离不开龙文化,一条物化的龙可以扬国威。要在黄帝故里建成最好、最美、最强、最大的祖龙,以龙文化促进祖文化,以祖文化带动龙文化。”
那句“龙文化、祖文化”的说辞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却也道出了这一事件乃至这类事件的痼疾,即对于文化价值的曲解和背叛。比如这里的主角“龙”,长期来被视作民族的图腾。然而这一形象涉及到的历史背景、蕴涵的政治寓意,以及背负的专制色彩,则尽数被忽略,“祖国的龙,祖宗的龙”这种说法完全是一种无知,那位负责人如果翻翻史书,就该知道“祖龙”是对秦始皇的一种称呼。
显然,“龙”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传统文化中富有奥义的事物被简单化成商业社会中虚妄庸俗的符号,可说数不胜数――祠堂、私塾、牌坊,甚至“梁山聚义厅”莫不如是,开发过后,它们彻底成为一具被丢弃了内容的皮囊,富有煽动性的表面意义盖过了本该有的厚重内蕴。对文化价值的背叛的可怕之处也在于此,因为这几乎已成整个社会的狂欢,就像这次会有十多个城市仍愿继续给祖龙工程开绿灯,在影响力和经济收益两枚诱饵前,还有多少人在意“真文化”被曲解?(《文汇报》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