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5年的陈健从纽约卸任回到北京。作为原联合国主管“会议管理部”的陈健,5月30日下午,做客“世界知识论坛”,与国际政治爱好者和青年学生分享了自己在联合国工作的点点滴滴。
联合国国际公务员的“潜规则”
2001年8月20日,陈健出任联合国
“比如台湾问题,每届联大一些台湾的所谓‘邦交国’都要提出台湾能不能加入联合国问题的动议,其实这个决议草案根本不可能获得通过,但台湾的那些所谓‘邦交国’愿以此造声势,尽量拉长发言讨论时间,然后按照各自的发言时间向台湾当局‘邀功请赏’。我作为管理会议程序的副秘书长,每年都向大会主席建议尽量缩短这个程序并得到支持。”
大刀阔斧改革“文山会海”
副秘书长陈健管理着联合国总部花销最大、人数最多的机构――会议管理部。陈健到任前,该部呈巨额亏损状态。陈健调查发现,亏空来自联合国的‘文山会海’和无序性。该开的会说不开就不开,翻译、文件白准备;事先没安排的会议说开就开,临时赶印文件,翻译们打着‘飞的’到纽约救急,花钱如流水。文件动辄上百页,还要准备各种语言的文本。
陈健上台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下的“猛药”主要有两项:“首先是严格限定会议时间,必须按照事先通过的会议日历进行,过时不候。会议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结束,对超时者就采取撤走翻译、服务人员等‘强制措施’。其次是严格执行有关文件篇幅的规定,下级呈送上级的文件不得超过20页,送秘书处的报告不得超过16页,例外情况需要特批。有关会议的文件必须在开会前10周提交到秘书处供翻译出版。”坚决执行,绝不妥协。陈健担任副秘书长五年中,会议管理部年年盈余,由“亏损大户”一跃为“盈利大户”。安南曾称赞说“陈健的改革,是联合国历史上最深刻的改革,是联合国各项改革当中最富有成果的。”
东方人在联合国面临“文化差异”
交谈中,陈健聊起了在儒家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东方人在联合国遭遇的“文化差异”。“联合国文化基本是在西方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人从小接受灌输教育,接受能力强,但争辩能力弱,而联合国恰恰是一个需要质疑和争辩的地方。”他举例说,“在会议辩论时,中国人习惯于架构性思维,在头脑中形成条理之后再发言,西方人是激发性思维,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说的过程中再不断补充。等到中国人整理好准备发言时,会议往往都已经转移到下一个议题了。”
陈健说,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国际公务员都面临上述问题。也正是这个原因,这三个国家的公务员进入联合国之后职位上升不快,干一段时间后失望离开的也不少。“东方人进入联合国后,要敢于放弃儒家文化中不适应联合国文化的部分,吸纳西方文化制度中合理的部分,更有进取性地、积极主动地在联合国施展自己的才能。”(《北京青年报》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