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入下半年,一场针对水环境的“环评风暴”刮起。
“今年夏天以来,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接连暴发,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水污染密集暴发阶段。”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日前表示,各地水污染危机的连续暴发,不是偶然的突发性事件,说明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方式不仅使我国的资源环境到了难以承受的底线,也严重威
潘岳认为,目前中国水环境现状,不能说已经“难以挽回”,但确实已经处在一个危险的临界点上。上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太湖、巢湖、滇池治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治理“三湖”作为国家工程摆在更加突出、更加紧迫、更加重要的位置。
我国开始治理淮河污染,已经有10多年的时间,其他江河也治理了多年,但上世纪50年代的工业布局,使得这些大江大河的周遭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企业,至今,仍有很多的违法企业,向这些江河里排放着污水。这些江河的水环境,在多年的治理后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一些流域的污染甚至愈演愈烈。
今年年初的“区域限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潘岳认为,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有着中国超过60%的人口和65%的GDP,它们的问题解决不了,中国的环境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和这样的目标相比,环保总局限批几个市,实在是杯水车薪。
潘岳说,环保部门正在探索用市场的力量,用环境经济政策来遏制污染;而且,还要建立“环境后督察”制度。环保总局将对责令停产整顿的污染企业定期进行督察,对于通过环评审批的企业是否兑现环保承诺进行抽查评估。
对此,潘岳认为,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公众行使监督权。“因为公众是环境的最大利益相关者,最有动力去监督相关部门和企业是否履行了责任,是最高效、最公正的环境督察员。”(《新京报》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