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我的友人要去一个离家120多里的城市担任“一把手”。母亲那年已经83岁,她抓住儿子的手,恋恋不舍。
友人任职的这个市,是一座资源枯竭的煤城,煤层已大多挖空,大批矿工下岗,塌陷区居民随时可能遭遇陷落的危险。有一次他走访塌陷区群众,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妈妈攥着他的手,含泪告诉他:“书记,我
晚上,他把在塌陷区的见闻,报告给电话那一头的母亲。老人沉默好一会儿才说出话来:“儿呀,她就是你妈,你要把她从担惊受怕的日子里搭救出来!”
2002年的夏天,母亲已经85岁,她要到儿子工作的城市看看。
100多里路的颠簸,并不使母亲感到疲惫,她看了大棚给荒地带来的绿色世界,观看城市与小区的绿化,时不时地向居民们打问一些情况。有一位女医生告诉母亲:“有一次我到市委参加一个座谈会,恐怕迟到,就催促出租车司机快点开。司机问我是啥会?我说是王书记召集的。司机说那一定是要紧的会。他加快车速,使我准时到达了。下车时他说啥也不肯收费,还连连说,送您参加王书记的会,这是我应该做的。”女医生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位老太太就是市委书记的妈妈。
母亲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她在这座曾经困难重重的转型城市里,听到见到的是一派安宁祥和。
今年,母亲已经整整90岁了,语言表达稍逊于先前。当去年有人告诉母亲:“您儿子又高升了。”母亲并没有表现出多少欣喜,反而在电话里对儿子说:“儿啊,你能多为百姓做些实事,妈比什么都高兴,妈就能长寿。”(《解放日报》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