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印度,出家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事,甚至是完成个人道德修养的必经环节。
早在释迦牟尼出生之前,婆罗门就为再生族制订了四个所谓的“修养期”,即梵志期、居家期、住林期、比丘期。
梵
第二个阶段是居家期。梵志期学业修满后,按照规定,修学者应该回到家中,完成各自的俗务,如结婚生子、持家生活等。这种方式也突显了古印度人协调世间生活与出世修道之间矛盾的高超智慧!
第三个阶段是住林期。是指完成结婚生子等社会义务后,不应该沉浸于世俗享乐中,而应该隐居森林,勤修禅定、苦行,借以达到“悟道”的目的。由于自然环境所致,印度人自古就对森林树木情有独钟,他们相信,在树下修习禅定,有益开悟。直到现在,佛教界仍然将道场、寺院称为“丛林”,所以古印度文化又被称为“森林文化”。
比丘期是人生的第四个时期。即亲身进行“解脱”实践,也就是实地的修行。其方式是彻底脱离俗世,出家为僧,以天下为家,托钵乞食,以求解脱。
这四个时期,用现代的话解释就是:求学立志期,享受生活期,退休深造期,出家证道期。
(《佛陀纪事》 朱岩著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7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