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的秋季,李永君来到北京学院路南头的中国政法大学上学,而今年的这个季节,他的女儿考入北京学院路北头的北京科技大学。“同样是上大学,但我们父女两代人上大学的行囊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任河北省委研究室副主任的李永君向记者详述了这一变化:
如今,大学都实行
女儿都带了些什么呢?除了夏、秋、冬三季服装、鞋袜睡袍及书籍、字典、光盘等物之外,还有笔记本电脑(新购置的)、MP4、照相机、应急灯(宿舍熄灯后读书)、各种文具(甚至包括胶带纸)、日历、洗涤及洗漱用品、洗脸盆、洗脚盆、化妆品、常用药品、餐具、水杯、暖壶、食品、茶叶、球拍、抹布……最后还有‘企鹅’(终日放在床头、陪伴多年的布质玩具)和‘葫芦’(终日悬挂窗前、陪伴多年的工艺品)!
我的天哪,这哪是去上学,简直是搬家!当初我上大学时,所带的东西确实不多:一床被褥、一个枕头、一双新鞋、一套换洗衣服、一本《唐诗三百首》和两本《红楼梦》。被褥是母亲用赶集现买的布和棉花为我新做的;衣服是让村里的裁缝专门制作的,而且采用的据说是城里最时髦的式样;盘缠则是我和父亲赶着驴车把家里自种的西瓜拉往山东卖掉后筹来的。
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城乡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新生入学的行囊也折射出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的巨大变化。(《新华每日电讯》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