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媛的女儿婷婷3年前“小升初”,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市宣武区一所较好的学校。然而,好成绩让丽媛对女儿的未来有了更高的期许,她花钱把女儿办到了海淀区一所更好的中学读书。
“我真后悔呀,如果当初没交那3万元,女儿至少比现在快乐。”面前的丽媛,眉头拧成了疙瘩。
自从升入海淀区这所理想的中
“上次期末考试前,婷婷有一天发低烧”,丽媛回忆说,她觉得问题不大,也怕耽误了期末复习就没让婷婷请假。没想到第二天婷婷就发起了高烧,赶快中药西药一起上,这么前后一折腾,“光数学课就耽误了9节”,“他们学校的9节课跟其他学校可不一样呀,至少相当于其他学校两三周的课程”。
一次,丽媛偶然到了婷婷的学校,看到的情景深深刺痛了丽媛的心。“我不经意地向教室里望了望,我突然看到女儿就坐在几乎跟老师并排的一个单独的位子上,其他同学正在热烈地跟老师讨论着一道物理题,只有女儿缩在那儿,眼睛空洞地看着黑板,毫无生气”,丽媛的声音有些颤抖,“我的眼泪当时就涌了出来”。
后来丽媛才知道,由于婷婷的成绩总是落在其他同学后面,老师把婷婷的课桌椅搬到了讲台附近,一是为了督促她听讲,另外也是为了及时了解婷婷听不懂的地方。虽然老师的
初衷是想帮助婷婷,但是却让婷婷实实在在地感到自己是个“差生”了。
到了初三,就意味着中考在即。“如果3年前我没有给女儿择校,也许婷婷能在宣武区那所学校学得不错,她的成绩在那儿可是拔尖的”,丽媛说,现在她准备再次给女儿择校了,“没办法,女儿现在的情况估计很难考上一个好高中”。
“家长以为给孩子择校是在帮孩子,其实,对于某些孩子来说,择校是对他们的二次伤害。”一中学校长说。
择校的大多数是考试没考好的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已经让一些孩子背上了心理包袱,再看
着家长为自己托人、找关系,更会加大孩子们的心理压力。
“择校也是造成孩子和父母之间矛盾的一个原因。”北京市某中学从事学生心理辅导的魏老师说,很多学生把自己的学业当成了被迫为父母完成的任务,“消极怠工”,学习效率很低。(《中国青年报》9.24樊未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