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思想者的抑郁更应关注

2007-12-2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12月5日,50岁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余虹在北京某小区10层楼的家中坠楼自杀身亡。

武汉市心理医院教授刘小林认为,余虹在现实与心理感受之间有着巨大反差:今年9月,余虹回四川大学参加恩师石璞先生百岁华诞庆典,写下《一个人的百年》一文。文中所钦佩、所讴歌的石璞精神是“对恶没有激烈

反抗却有持久拒绝,对善没有悲壮献身却有耐心执着”,余虹最终没能够坚持“持久的拒绝”,而选择了自杀这样一种“激烈的反抗”。余虹在心理上的巨大反差,与世界著名作家海明威极为相似。海明威在他那轰动世界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之作《老人与海》中,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然而,这位艺术上的硬汉却用一支猎枪击败了自己。

为什么这样的思想者会出现这样的矛盾现象?从目前媒体披露的情况来看,可以清楚看出余虹存在明显的抑郁症症状:今年9月以来,余虹就已长期失眠,食欲下降,消瘦,很少参加公开活动。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抑郁情绪,在余虹遗作《一个人的百年》中有淋漓尽致的流露:这篇纪念佳作中不乏心境的悲凉,情绪的消极和厌世的征兆,甚至对不久前本校女生的自杀举动给予肯定。从心理学角度看,余虹出现了明显的“认知偏差”。这种“认知偏差”一旦见诸行动就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像余虹、海明威这样的思想者、文学家们,他们的抑郁症状以文学方式来表达时,往往会表现为一种深邃的思想、高境界的艺术追求。这样会使得他们的抑郁症状更加隐蔽、难以识别。然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仍然可以找出一些蛛丝马迹,如余虹在感叹“石璞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才能未能完全发挥的实质”,是感叹自己内心“希望才能能够完全发挥”的投射;余虹宣扬“大爱”的实质是内心渴望被“爱”的写照;“自杀不易,活着更难”更是真实地反映了余虹自杀前的内心冲突和苦苦挣扎。表面强大的背后隐藏着婚变、工作压力等长期积累的抑郁危机。如果人们能够及时察觉他抑郁的情绪和绝望的心境,及时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这场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现代健康报》12.12)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