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菜泥”
今年92岁的于光远,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进入老年之后,他和毛泽东有同样的饮食嗜好――喜欢吃茸泥类菜肴。毛泽东喜欢吃蒜泥;于光远喜欢吃菜泥,还专门撰写文章谈“菜泥”。
于光远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年人中不少人的牙都不怎么好,不少蔬菜老年
于光远84岁开始用电脑写作,86岁建立网站,90岁前出版了75部著作,与他的菜泥养生不无关系。制作菜泥,是将原料制成泥状制品,用于制作蒸、炒、炸、氽、扒等菜肴,如芙蓉鸡片、氽丸子等。菜泥还可以用于酿填、黏接和馅心。
说糖
对于糖,于光远说“自己从小到老都喜欢吃甜食。有人警告老年人要少吃糖,吃糖对血管不好,容易中风,有的文章干脆把糖叫做甜的毒药。我喜欢吃糖,就不怕这怕那,不愿牺牲眼前的享受。”
于光远已走过90多年的人生之路,吃过红糖、白糖、冰糖、软糖、硬糖、馅糖。对各种各样的糖,都有专门的研究。他还注重从民间搜集关于糖的知识。早在延安时期,陕北小调中有关于糖的句子:“要吃呀冰糖呀,嘴对嘴;要吃呀白糖呀,对碗凉水。”于光远把这句话深深地记在心里,写入他2001年出版的《吃喝玩――生活与经济》一书中的《说糖》。
糖有白糖、红糖之分。白糖又叫石蜜、糖霜、砂糖,味甘,性寒,主要成分是蔗糖,有润肺生津、和中益肺、舒缓肝气的功效。红糖又叫黑糖、赤砂糖,是一种未经提纯的糖,营养价值比白糖高得多,具有补血、破淤、缓肝、祛寒等功效,特别适于产妇、儿童、贫血者。
家常便饭,乐此不厌
在于光远家的餐厅里,曾贴过他写的两个横幅:“酒肉君子馋”;“家常便饭,乐此不厌”。
有一次,于光远离开家里的餐厅多日,一连几天在南方的宾馆吃饭,实在吃得太腻了,没有胃口。这时,一位朋友要请他吃饭,他提出条件:你如果煮一锅绿豆稀饭,剥几个松花蛋,没有别的菜肴,我就赴宴,否则不能去,肚子实在受不了。与朋友达成“协议”后,正欲起身,却又接到一个非去不可的赴宴请帖。他只好打电话给那位朋友,请他把那锅绿豆稀饭连同那碟松花蛋带到宾馆来。
吃朋友送来的家常便饭,于光远觉得有滋有味有食欲。回到家,于光远就把原来的那个横幅“酒肉君子馋”取了下来,贴上新写的横幅:“家常便饭,百吃不厌。”
家常便饭,是家庭日常制作和食用的饭菜。由于家庭所处的地理位置、物产、生活习惯和饮食爱好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味饮食,这也是地方风味菜系和名肴佳馔的基础。著名美食家陆文夫也曾发出对家常便饭的赞美:“吃遍天下,还是回家。” (《养生大世界》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