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陈先生年逾七旬的父母花10万元购买了一款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按合同约定,该款理财产品预计年收益为0~16%。近日合同到期后,银行公布的实际收益率为0.0396%,他们投资的10万元钱,一年只获得39.6元收益。
“我们即便把这钱存成定期,得到的利息也要几千元啊。”陈先生一家在诧异之余赶紧翻阅合同
陈先生将此事发布在网络论坛上,帖子点击率迅速攀升,与他们有相似境遇的网友也纷纷抱怨。但也有网友指出,银行的理财产品本身就有风险,不能一味怪银行。
“如果客户真正理解了投资协议上的内容,不少产品的收益率都可以自己算出来。”一位理财人士告诉记者,银行理财产品的协议上,会详细载明投资对象和投资收益计算的公式。客户要保证自己的收益,关键就是要弄懂理财产品协议中每一条款的含义,不要稀里糊涂跟风购买。
银监会提醒公众:
1.银行理财≠储蓄存款;2.预期收益≠实际收益;3.口头宣传≠合同约定;4.别人说好≠适合自己;5.投资理财≠投机发财。
(《北京青年报》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