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那时,李政道只有31岁。
一年前的礼物:又一次被提起
2007年9月,温家宝总理考察北京四中,在与教师座谈时特
2006年11月底,李政道80寿辰之际,在北京召开了“李政道教授从事物理研究60年学术思想研讨会”。活动筹备之前的6月,李政道给温总理送去镶在镜框中的两份手稿的复印件:一张是1957年12月美国Physics Today(《今日物理》)杂志的封面,是李政道1956年夏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做暑期访问学者时,进行宇称不守恒等问题研究的演算草稿。另一张是2006年3月25日,李政道有关中微子研究的手稿。
研究宇称问题前后:更具意味
首张手稿是一张随手涂写的草稿。
李政道在1956年4月开始有了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思想,并在4月份完成了奇异粒子宇称不守恒的分析工作。1956年5月,他在电话中告诉了杨振宁这一新的理论突破后,杨振宁来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开始了他们在宇称不守恒问题上的合作研究。理论分析完成的时候正是哥伦比亚大学暑假的开始,6月间,李政道应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邀请,在那里做为期两个月的访问学者。
布鲁克海文实验室是在1947年间通过多所大学与美国政府合作成立的,是那种纯粹搞基础科学研究的实验室。1956年的那个暑假,在这里的物理学家很多,杨振宁也已经在这里了,他们有更方便的条件在一起讨论。
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办公桌上,都放了一本“拍纸簿”(打草稿用的纸本),白纸大约有4张A4纸那么大,供科学家随手写用。有什么灵感或想法随手记录下来,在与同行讨论时也会随手演示。李政道每天工作结束的时候会随手将它们撕下扔在废纸篓里。
有趣的是,李政道办公室隔壁有一位Church教授,每晚都将李政道涂写的那些草稿纸从纸篓中收集起来并加以保存。第二年,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传来后,Church教授就把他保存的李政道在1956年涂写的那些手稿赠送给了美国物理学会。1957年12月,《今日物理》杂志将其中的一张手稿纸作为封面发表出来。
物理:一种生活方式
另一篇是李政道于2006年3月25日有关中微子研究的手稿,它体现着李政道所说的“物理,是我的生活方式”。
李政道60年来从未间断过对物理学的研究。熟悉李政道的人都知道,虽然他现在已经81岁,但仍然每天演算。据说,他的方式是“随时工作”,累了睡上两三个小时,然后起来接着做,有时甚至拔掉家里的电话,专心于物理推演。“累则小睡,醒则干!”这是李政道的口头禅。现在,他每天仍要“生产”出几十页手稿。李政道说他的生活中根本没有娱乐,“我没觉得什么苦啊,因为这是我的生活”。
2006年一年,李政道在《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等学术期刊上共发表了6篇学术论文。送给温总理的是2006年稍早发表的论文手稿。据叶铭汉先生介绍,他的研究都是目前理论物理界的前沿问题,如黑洞、暗物质、中微子等。
正如朱光亚和周光召先生对李政道的评价:“耄耋之年,他仍在挑战物理。仅在今年(2006年)就已发表6篇论文,这样的年龄还能有如此科学成果,在科学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科学时报》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