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奖金正名,开滦人憋了十年

2008-03-16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1970年,最好的肉不到一元钱。井下工人董泽民,拿着第一个月工资75.4元,“心里那个乐啊”。

“哎呀!比我还多。”父亲当时惊讶的神情让董泽民至今难忘,父亲做了一二十年井上工,月薪比儿子少了20多元。

如今已是开滦集团宣传干部的董泽民,还记得妈妈的那句话:“这下可以挑着买肉了!”

 

 董泽民清楚,当初选择下井就是因为“挣钱多”,这就叫“按劳分配”,但在当时没人敢明说。

当时正批判“奖金挂帅”、“物质刺激”,否定奖励机制和工资差别,按劳分配更没有名分。全国不少厂矿“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有的甚至停产。

此前,侯占友背着干粮袋下井义务加班,一干就是3天3夜。当时的开滦煤矿党委书记肖寒在表扬这个典型时,想到的是矿上管理是不是出了问题。“不能老让人白干。”

肖寒决定,实行计时工资加奖励。对坚持下井,做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每一年或半年给一次政治荣誉奖(一张奖状和一个搪瓷缸);对完成生产计划、生产指标、工程规格质量符合要求、没有发生重大责任事故、达到规定出勤工数的,每月多发一定的钱。标准是,井下工人高于井上工人,主要工种高于辅助工种,重体力劳动高于轻体力劳动,工人高于干部。

为了不留把柄,这部分多发的钱不叫奖金,工资单上也没有名字,至今不少老工人只记得领过这些钱,但都不知道当时叫什么。

“四人帮”倒台后,一些人仍对开滦的做法有非议。关键时刻,开滦的按劳分配制度得到邓小平的肯定。

1977年10月29日,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煤炭部工作汇报。汇报者说,开滦煤矿“四五”计划最后一年――1975年生产原煤2563万吨,矿井提升能力翻番,五年间累计多产煤炭2000多万吨,平均每年400万吨,相当于年增加两座年产200万吨的大型煤矿,全员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效率一倍。

“为什么这么好?”一个声音发问。

李先念、纪登奎插话:“开滦工资井上井下不一样,井下工资也不一样。他们最早恢复工程师责任制,坚持各项生产安全规章制度。”

发问者总结说:“大庆经验要学,开滦经验也要学。开滦生产翻番、效率比全国高一倍,肯定是好经验。开滦经验要总结,包括按劳分配,包括岗位责任制。”

30多年过去,当时的汇报者、时任煤炭部部长的肖寒仍能清楚地记得这段谈话,而那个发问者就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

1978年9月19日,邓小平视察开滦煤矿,肖寒陪同。

“煤炭价格太低,工人工资低,福利差。此外,井下工人劳动强度大,艰苦危险,夜班工人一年四季不见太阳,现在没有奖金,可否发点奖金?井下班长实行岗位津贴?”肖寒试探着问。

“可以。”邓小平当即拍板。

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平均每吨煤提价5元,井下班长设了岗位津贴,增加采煤工人井下津贴。4月起,井下班长岗位津贴等在全国煤矿系统执行,按劳分配中的奖金终于名正言顺。(《新京报》3.12)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