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最高女祭司的玛利亚・娜芙普利都(前右)点燃火种罐
点燃奥林匹克圣火是自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开办以来,延传至今的一个带有象征性的重要仪式。
这个仪
古希腊人出于对普罗米修斯的敬意,特地在重大活动中用点燃火把的形式来象征普罗米修斯给人类的火种,这个形式最早出现在希腊当地的军事操典和民间竞技大赛上。
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已有火炬手手持火炬跑进会场这一安排,当时的这一举动引起万众欢呼,群情激动。到了1912年,现代奥运会发起人顾拜旦认为,仅有运动员手持火炬跑进赛场这一安排多少有些美中不足,圣火只是来到了比赛场,还应该加上点燃这一程序才显得完美。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点燃干柴还是“冒火的油灯”确实是个问题,不过毕竟在他的倡议下,在主赛场设立圣火坛的概念开始确立。在1928年的第九届奥运会上,火炬手跑进比赛场后,绕场一周,继而点燃了圣火坛内的圣火,这一过程赢得了大众的欢呼以及所有决策者的认可。1934年,国际奥委会在雅典会议上正式作出决定,将奥运火炬和点燃圣火这一程序作为每届奥运会必须履行的程序。
奥运火炬从哪里得到的火种才算正宗,这一不大不小的难题令许多人费尽心机。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雅典举行,当地的火种自然正宗,但后来的几届奥运会都是在远离雅典的其他欧洲城市举办,比如伦敦,如何将奥运诞生地的火种送到举办地难住了举办者。使用交通工具当然为第一选择,但后几届的主办者认为这样做显得有些过于简单,缺少创意。
到上个世纪的30年代,奥运会开始受到各国重视,开始实行长距离火炬接力。奥运圣火所经国家的政府通常都要举行隆重的欢迎圣火仪式。圣火的火源取自于古奥林匹亚遗址的赫拉(主神宙斯之妻)庙旁的一处圣火保留地。由化装成女神的希腊少女用聚光镜点燃火炬。火炬的传递过程,同时也是将奥运精神和理念向沿途各国民间传播的方式。
一般情况下,奥运圣火都是以人接人、手递手的方式传递,如遇高山险阻或跨江越海则可借助于飞机或轮船等交通工具。火种于奥运会正式开幕头一天抵达举办地点,在第二天的开幕式上,将由主办国最具威望的体育健将接最后一棒,将火种带入会场并绕场慢跑一周,最后点燃圣火坛。自此,本届奥运会的圣火将一直燃烧至奥运会结束。
自有奥运火炬接力传递圣火以来,能成为奥运火炬手一直是许多人的梦想,在有些国家和地区,竞争始终异常激烈。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境内要选出近2万名、境外约2400多名火炬手,其人数之多、人员的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北京奥运会的圣火将首次到达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峰顶,这是自有奥运会以来圣火在地球上所达到的最高点。 (《海外文摘》2008年4月号上半月版)
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圣火传递示意图
(《文汇报》3.25 冯晓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