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第7届“茅盾文学奖”推荐流程已结束,从各出版社所推荐的不完全作品名单来看,许多作家的小说都是其写作生涯中最为长篇巨制的作品。如贾平凹的《秦腔》、都梁的《血色浪漫》、张平的《国家干部》等等,其规模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作品,字数都在50万字左右。
这个现象并非严肃文学独有,翻开最近的各大
评论家郜元宝说:“我不太主张长篇小说太长,字数多并不等同于思想深刻。”文学评论家雷达表示,许多长篇小说都走进了“半部杰作现象”的怪圈,通常只有第一部最好,后面越写越烂,早年的《红旗谱》、《三家巷》是如此,当今文坛这种例子更是太多了,时隔多年这种现象重现需引起关注。他说,很多作者认为一篇小说的时间跨度越大,其分量就越足,其实不是这样的,一篇20万字的小说也可以很深刻,关键在于如何掌握时间与情节,因为一个人的创作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无止境地写下去。(《文汇读书周报》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