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体制性拘谨的社会,其极端形态就是人所共知的僵硬性。在那个时候,因为紧张喊错了一句口号,或是不小心打破了领袖塑像,而在政治上被作为反革命严办的故事,曾经不止一次地发生过。
一个正常的社会,需要一种相对轻松的体制性思维。前一段,在一些重要的会议召开的时候,有的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这一方针,无疑是正确的,但有一种不恰当地执行的情况,即将稳定问题过分估计,结果导致许多应该做的事情不敢去做,应当进行的改革不敢向前推进。这样的体制性拘谨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往往表现为一种过分的敏感。正常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危险性往往被无限放大;对正常的舆论有着过分的担心和提防;很容易将不同的意见甚至多元世界中的许多有特点的事物(或是有点另类的事物)都看做是敌对的因素;因为惧怕一些重要的变革,不惜费力去编织种种理由。
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巨变当中,要遭遇和解决的问题,无疑也是艰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用一种自信而坦荡的胸怀来面对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对自己的不自信以及思维的僵硬等,都是造成思维拘谨的重要原因,最终会阻碍社会的进步。
由此看来,从体制性拘谨中走出来,形成一种舒展而自由的体制和社会氛围,是今天解放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北京日报》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