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改革开放与小平同志的一个重大判断

2008-04-1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实行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里面包含着一个重大的前提判断:战争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打不起来,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正是由于认识到了这一巨大变化,长期困扰我们的国内发展难题、国际争端,才有了切合实际的解决思路。

中国发现时代变化的第一人是邓小平

上世纪80年代初,小平同志接见外宾时说,世界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和平,二是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也没解决。小平同志的话听起来像大实话,但这话在我们长期搞外交、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听来可就不那么简单了。我们过去相信的是战争与革命,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坚持的是列宁在1916年、1917年提出的看法。当时,列宁所处的时代是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他的提法对不对?回过头来看,历史证明他的提法仍是对的。一战、二战,战后一系列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俄国革命、中国革命,这些都证明他的看法是对的。但是时代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小平同志首先看到了这个变化。

60年代、70年代,毛主席见外宾时说,山雨欲来风满楼。什么山雨?大战要大爆发了。再往后,毛主席对外宾讲得更激动了,说现在燕子已经低飞了。大家知道暴风雨来临之前,燕子低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暴风雨就要来临,就是世界大战就要来临了。现在回过头看,毛主席对于形势的判断过于严峻,所以才有了毛主席的九字方针:“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就会知道,这九个字使全中国地动山摇,到处都在挖洞,我也在北京参加过挖洞,那个时候西山基本上挖空了。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里面包含一个判断,战争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打不起来。如果明年就要打仗了,还会是这个方针吗?当然不会。我们改革开放之后,首先发展的是沿海。而沿海地区原来是一线阵地,过去是不发展的,现在变了,根据是什么?时代变了。

时代变化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思路就要改变

时代变了以后,解决国际问题的思路也要变。你想想看,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我们提互利共赢吗?你死我活怎么能够互利共赢?中国人第一次提出“双赢”是什么时候?如果我没有记错,那是1999年11月15日,江泽民同志会见美国总统贸易谈判代表时说的,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边协议,这是一个共赢的协议。

在这方面,小平同志给我们做出了榜样。1984年10月22日,小平同志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会上,发表了一篇谈话:解决国际争端,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办法。小平同志讲的三个“新”都有很具体的内容。第一个“新”是新情况。最大的新情况是时代变了。第二个“新”是新问题,香港、澳门回归问题。1984年距离1997年、1999年相当近了。第三个“新”是新办法,一国两制。今天提“一国两制”觉得很自然,可是在1984年,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选择不只是“一国两制”。当时在外交部议论这个事,有的说我们只要把香港、澳门的淡水给断了,就能回归。就在这个时候,小平同志讲了几句话。小平同志说,回归的香港、澳门,应该是保持繁荣稳定的香港、澳门,而不是贫困动荡的香港、澳门。这话讲得多好,让香港、澳门回来还不容易吗?可是如果香港、澳门回来后,外资撤走了,老百姓生活下降了,天天游行示威,中央得有多少钱往里面贴呀?这样的回归有什么意义?

小平同志这个“一国两制”的办法充分考虑了双方的利益,一方面考虑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包括港澳同胞的根本利益,同时也考虑到外国在香港、澳门的利益,把二者的利益都考虑进来,找到一个方案,化解了可能发生的冲突。

还是在这一篇讲话中,小平同志讲到了南海诸岛的问题。对于南海争端,小平同志提出八个字: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可不要小看这八个字,人类历史上,为主权领土争端而打的仗不计其数。现在小平同志考虑到中华民族根本利益,考虑到时代变化,提出搁置争议。不就是下面有资源嘛,可以一起投资开发,开发出来后按比例分成,这样就把问题给化解了。(《北京日报》3.31)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