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日译文中的文化心理差异

2008-04-1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据语言学家研究统计,现代汉语中的科学名词70%来自日本,如“科学”、“民主”、“哲学”、“物理”、“教育”、“社会”、“先进”、“文化”、“代表”等。这些词汇都是明治时代日本学者在翻译西方科学著作时用汉字组装而成的,后来由留日学生舶回中国。

回想起来,在日译名词被中国学界采纳之前,中日

两国在翻译西方科学词汇时曾有过一个自由竞争的阶段。有意思的是,同样的西方科学概念,到了两国学者手里,被译成了味道殊异的词,比如economics,中国学者译成“计学”,日本学者译成“经济学”;sociology,中国学者译成“群学”,日本学者译成“社会学”;physics,中国学者译成“格致”,日本学者译成“物理”。这场竞争最后以日译胜利告终,理由十分简单:单音为主、数量有限的文言词汇,无法移译数量众多的西方名词,而且容易曲解原义;而日本学者则突破了古汉语“字本位”的框框,创造了双音词乃至多音词,解决了词汇不足的问题,扩展了汉语的表义空间。

这是文化心理差异造成的。在中国人眼里,汉字决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一种类似图腾的崇拜对象。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敬畏之情,决定了中国人不会对汉字作轻易的改造或者解构。而对于日本人来说,汉字毕竟是外来物,是一种为我所用的工具。正是出于这样的文化心态,明治时代日本学者轻而易举打破了古汉语“字本位”的清规戒律,以意译方式对汉字作了自由的组合,创造了大量现代新语汇。 (《世界知识》2007年第21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