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五四”的理解存在着诸多误区。
一是将“五四”狭隘化:一提到“五四”,就想到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上街游行火烧赵家楼那一幕;二是将“五四”单一化:即把“五四”理解为全盘“反传统”、“反儒家”的运动,仅仅是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反对旧文化的运动;三是把“五四”政治
那么,真正的“五四”究竟是什么呢?是一个时代的概念。“五四”绝不仅仅是指1919年一批学生上街游行这么简单,它实际上代表了近代中国一次重大的变迁,其起止日期大致从1914年、1915年开始,到1924年、1925年落幕,前后大约十年。这期间,中国发生了许多事情,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层面,也不仅仅局限于文化层面。
现在,我们讲“市场经济”,讲“发展民营经济”。实际上,近代以来中国民营经济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就是在1914年到1921年,这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时期,持续了大约六七年的时间,“民营企业”、“民营银行”都是在这个时代蹿升起来的。因而“五四”不仅是政治的“五四”,也是经济的“五四”。
“五四”还是社会的“五四”。那时,“个性解放”、“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等话题在公开的报刊上都有广泛的讨论。“五四”完全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各种不同的思潮、不同的主义、不同的主张、不同的理想,都获得了空前的同等表达的机会,无论是独立的个人主义、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还是国家主义等等,真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这个意义上,“五四”更主要的不是反传统,而是引入新思潮,引入各种各样的思想资源。(《北京日报》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