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萃元,原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工程师,在我国最早提出夏时制。新中国成立后至1986年前的30余年中,窦萃元多次给国务院写信,建议在我国实行夏时制。
夏时制的提出得到很多人拥护。1983年7月,能源学会还向国务院写了建议报告。但主管部门认为铁路、民航等系统问题较多,未能通过。
总理批示,夏时制建议应重视
1986年初,时任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顾问的马宾了解到了窦莘元有关夏时制的研究,就给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写信,建议我国“用改革的精神”实行夏时制。1986年4月7日,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讨论夏时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和中央多位领导参加了讨论。
会上,窦莘元把我国实行夏时制的好处一一提出,李鹏听了以后,当场表示同意在全国部分地区实行夏时制。
中央决定,全国范围实施夏时制1986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决定从当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夏时制。1986年5月4日凌晨,夏时制在全国顺利实施。
夏时制远不止把时针往前拨一个数字这么简单。1986年前后正是我国用电紧张时期。实行夏时制的益处,主要是节能生产。全国都把钟表调快一个小时,晚上就可以减少一个小时的用电时间。统计数据显示,1986年,全国实行夏时制实际节约用电6.27亿度,1987年节约7.54亿度,经济效益可观。
实施三年,反对质疑之声渐起
然而,三年后,窦莘元开始听到反对的声音。
在一些地方,夏时制的“初衷被淡化”,实行效果不佳。例如,广东省白日酷热,夜晚凉爽,夜生活丰富,很多是通宵营业,夏时制节约电力的初衷被淡化。
一个公交车司机反映,将时钟拨快一个钟头,但生物钟调不过来,他们半夜三点多(夏令时四点多)就要起床,日日这样,真受不了。
反响最强烈的要属铁路部门。他们说,列车运行图、行车组织等一系列问题因为实行夏时制而每年改动两次,一切都要重新布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有人反映,夏时制对低纬度地区作用不大明显,而且给生活带来不方便,改变人们生物钟。
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市区1986年7月份的交通事故发生率比1985年7月份上升了36.7%,死亡人数上升了19%,主要原因是司机睡眠不足。为此广东省还特意向中央递交书面报告,建议取消夏时制。
“人们都有一种习惯,不愿改变生活状态。”这也是夏时制遭到人们质疑的原因。
时隔六年,全国暂停实行夏时制
时隔六年后,199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达通知,全国夏时制暂停实行。那是因为具体操作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而且还带来了很多问题。
除了铁路、航空等部门面临压力外,夏时制只对上班族有作用,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来说意义似乎不大。
2007年,国家能源研究所对夏时制节能问题再次进行了调研,发现夏时制适用范围小,主要适用照明用电。
“我国东西部时差大,南北纬度跨度大,一刀切的夏时制存在弊端。”专家介绍,根据时区的划分标准,我国东西部时差达4个小时。“上海上午下班时,新疆才准备开工。”
“实行夏时制节电的效果毋庸置疑,但就目前而言,我国暂不适宜恢复夏时制。”专家说。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特点,实行弹性工作制,不仅利于节约能源,对交通堵塞也是一种有效的缓解。(《新京报》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