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显示出我国抵御和战胜各种风险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大大增强,这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也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创造的开放式国际环境。为此,一些专家接受了记者采访。
物质财富是抗震救灾的首要前提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邹东涛说:改革开放30年来,
同时,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航空和交通事业超常规大发展时期,航空事业的规模已居世界前列。铁路的一次次提速和全面电气化,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使全国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快速运送人力和运载救援物资。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温乐群说:改革开放还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在这次救援中,国家地震减灾救援队、消防部队运用雷达生命探测仪、声波探测器、百吨液压顶、专业切割机、专业搜救犬等高科技设备和手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此外,还启动风云、资源、北斗等多种型号卫星,绘制气象云图,实施卫星通讯进行地貌普查等,为抗震救灾提供导航服务。
在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
邹东涛说:与过去的抗震救灾相比,这次抗震救灾的开放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和开放同步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对外开放比改革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当改革处于胶着状态改不动的时期,往往是对外开放对改革起了“倒逼”作用。我国不断地扩大开放,不仅促进了贸易量的增加、技术的交流,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完善,更增进了国与国之间的了解、认同与合作。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巨大增长,中国回归到国际大家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因此,抗震救灾也不仅是中国的事情,也是世界的事情。
这些年来,我国对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如印度洋海啸、美国飓风等,都给与了及时和有力的帮助。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慷慨解囊的热情,也是前所未有的。自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中国迅速开门救灾,开放救灾,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很多国家乐于捐助,这不仅极大地增强我国抗震救灾的物质能力,也有助于化解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误解和矛盾。
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邹东涛说: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如私企老板、演艺界明星,他们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慷慨解囊,踊跃捐款,有的还自发组织到一线去救灾。他们的所做所为,让我们看到一种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国民爱心的增长。而公民意识觉醒是公民社会兴起的标志,改革开放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形成。
公民社会的一个特点是公民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对称。在这次地震灾害面前,人们不再把抗震救灾看成只是政府的事情,而是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和义务,这正是全社会公民意识觉醒的体现。另外,很多富裕阶层在抗震救灾中的捐款捐物、组织志愿服务等活动,也让人们对社会上的“仇富”现象有了新的认识,这必定会淡化社会扭曲的“仇富”意识,促进全社会的贫富和谐,增进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和社会动员能力。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青连斌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也使得人们渐渐树立起自由、平等、竞争、参与的意识和权利义务对等的意识,成为人们积极参与政治、社会生活的思想意识基础。私营企业主、中等收入者等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在参与政治、社会生活上显示了巨大的能量和潜力。这些变化在灾后的抗震救援工作和社会动员中均有所表现。(《北京日报》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