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温家宝总理慰问北川中学师生时,在课堂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以此勉励复课学生在磨难中要更加坚强。那么,“多难兴邦”有何深刻的内涵?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黄?森作了如下阐释。
“多难兴邦”源自《左传・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多难
就中华民族来说,诚然是“多难兴邦”,但对“多难兴邦”不能作绝对理解,不能把它理解成多难之后无条件地会出现兴邦的局面,多难而邦不兴,甚至多难亡邦也是完全可能的。古罗马帝国的覆亡、玛雅文明的消失都是明显的例证。“多难兴邦”并不是无条件的,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多难也是会亡邦的。
“多难兴邦”不是与人无关的自然规律,而是有人参与其中的社会规律,人的状况如何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我认为至少有两个条件:一是人民已经初步形成不屈不挠,绝不屈服的坚强无畏精神;二是灾难来时,人民能够团结一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不怕牺牲去争取胜利。有了这两个条件,“多难兴邦”就一定能实现。(《北京日报》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