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高考作文从来不跟社会的热点。这实在让人不敢苟同。
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其原则是择优录取。这里的“优”,是对考生才智、学识、境界的综合考核。历史上的科举,虽然屡受褒贬,但仍能以选才用才为方略,用感时忧国的题目激发考生潜能;考场中选拔出的,是一个个匡扶社
南宋宝佑四年,一场科举开始了。试题要士子们为遭受外患的大宋出谋划策,化解危机。这道考题选拔出了一位名至实归、光耀千古的状元,他就是文天祥。实践证明,这道切入“时事热点”的题目,确实出得漂亮,出得高明,考出了学生的国家情怀、道德境界和社会实践力。文天祥用他的热血生命,写出了一份无愧状元的标准考卷。
即使到科举制度走向没落的晚清,感时入世仍然是考察人才的重要标准。1895年的状元骆成骧,殿试名次原列为第三名,由于他的策论中有两句话:“君忧臣辱;君辱臣死”,适逢甲午大败之后,刚刚经历公车上书的光绪皇帝大为感动,认为骆成骧血性过人,特地亲手拔至第一名状元。 (《中国文化报》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