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以来,中国展现给全世界的,一直是令人叹服的勇气和坚强。而那些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也纷纷向中国伸出援助之手,并走进我们的视野。
安东机
长和他的米-26
这只白色“巨鹰”――米-26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重型运输直升机。为支援中国汶川的抗震救灾,它于北京时间5月24日凌晨3点,从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飞来。36小时后,降落在绵阳机场。
米-26不愧为“空中巨无霸”,在它的协助下,5天内已有120台大型机械设备运抵唐家山堰塞湖的堰顶,这些设备包括重型推土机、挖掘机和装载机等,每件重量都在10余吨。
6月1日,记者在负责此次救援任务的俄罗斯机长安东・亚历山大诺维奇・列别捷夫带领下,目睹了这架神秘“巨鹰”的风采。
安东机长打开直升机蛤壳式后舱门,放下折叠式装卸跳板,把记者“接”进了货舱。这是一个巨大的空间,长12米,宽3.3米,高2.9米,几乎是普通直升机内部空间的3倍。宽敞的货舱内装有两辆吊车,每辆可以在舱内搬运重达5吨的单件货物,且行动方便自如。
“米-26自重29吨,货舱可以装载20吨货物,这相当于100多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两辆步兵装甲车。用于战场救护时,可容纳60名躺在担架上的伤员和4至5名医护人员。”安东机长对记者说:“作为直升机这个载重量相当惊人,它甚至能吊起同为重型直升机的美制CH-47!”安东机长又指着“地板”对记者说:“米-26能干也能‘吃’,它配备有10个油箱,其中8个就位于货舱‘地板’下,2个在发动机上方。另外可带4个辅助油箱,飞机最大标准燃油量为1.2万升。”
安东机长30岁,中校军衔。他告诉记者,俄罗斯救援小组由10人组成,与米-26同隶属于俄罗斯紧急救援部。他们这个小组曾在希腊、法国等地参加过26次国际救援行动。“这是我们第27次参与国际救援行动,也是最难的一次。”
他进一步解释说:“首先是地形复杂,峡谷多的地方容易产生足以让任何直升机坠毁的气流。其次是苛刻的停放地点,飞机的降落点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小。第三,唐家山堰塞湖的挖渠行动开始后,天空总是下雨,湖水随时可能溃堤,给整个作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都是对我们10位机组成员最严峻的考验。”
美国人提供的卫星图像
5月19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得到一组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内容是这次中国四川地震后的状况,包括城镇、乡村建筑物被损毁的范围,水库大坝等设施受损的程度,山体滑坡堵塞河流的情况,铁路、公路、桥梁和隧道塌陷的具体位置。这些图像上景物位置精准,画面清晰,专业的说法是影像分辨率达到0.1米,据说桥梁上生锈的螺丝钉都清晰可见。这组卫星图像来源于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NGA)。
按照NGA的惯例,世界上任何地点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它都要迅速做出反应,在第一时间收集并分析美国侦察卫星拍摄到的灾区图像,将其作为战略情报提供给美国政府和军方。
地震以后,日本、加拿大和意大利等国均表示愿意给中国提供受灾地区的卫星图像,其中日本航天局已向我国提供了由其ALOS遥感卫星拍摄到的灾区雷达卫星遥感图片,分辨率为100米。我国台湾省提供了福卫二号拍摄的黑白卫星图片,分辨率为2米。在地震灾区交通、通信中断,救援工作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卫星图像的分辨率每精确1米,就意味着可救出更多的人。
为了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图像,5月12日地震当天,中国民政部立即启动了《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响应工作规程》,并在随后数天内,根据《空间及重大灾害国际宪章》,向美国提出申请,要求获得汶川震中附近的卫星图像及相关资料信息。
美军的侦察卫星数量最多、种类齐全、技术最先进。卫星侦察是NGA获取情报的主要来源,虽然卫星本身的部署与调整是由国家侦察局负责的,但它们获取的卫星图像则是由NGA研究判读的。目前美国在轨的军用侦察卫星主要有“长曲棍球”、“锁眼”等。其中,“锁眼-12”是目前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侦察卫星,其影像分辨率达0.1米。由于这些间谍卫星成像分辨率高,而且可以穿过云层“端详”目标,让美军具备了“鸟瞰”战场的能力。在卫星与侦察机的配合下,NGA可以全天候地对地球表面进行监视,不放过每一个重要目标和事件。
除了服务于军事目的以外,近年来NGA还越来越多地承担起救灾的任务。2004年12月印度洋地区发生海啸后,该局利用间谍卫星,测定海啸受灾情况,每天向美国“国际开发署”外国灾难援助办公室、美军太平洋总部提供卫星图像情报,协助救灾行动。2005年8月,美国遭遇“卡特里娜”飓风,NGA向联邦救援人员提供了数百幅受灾地区图像。飓风袭击过后,它还向市政当局提供了新奥尔良市中心的卫星实拍图像,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帮助。穆雷局长指出,可不要小看这些卫星图像,它们可以帮助救灾指挥中心对整体受灾情况进行评估,并决定如何分配救灾资源,这对于有效救灾是十分重要的。
德国人的“帐篷医院”
都江堰市普什宁江集团门前一条长约400米、宽约30米的路上,25个帐篷排成3列,像一个巨大的“帐篷阵”。金发碧眼的德国总技术工程师克洛斯领着我们,钻进了这个“阵”里:“这是一个救灾用的大型‘帐篷医院’,它的中文名字叫‘中德红十字会野战医院’。”
走进野战医院,首先看到的两个帐篷是调度室和门诊室。门诊室后面,是两个可以拆卸的移动厕所。厕所的左边是库房,门前放着可以空投的洗衣机。再往里走,依次是药房、检验科、放射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内科、外科、儿科和妇产科。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这些帐篷大小不等,小的30平方米,大的50平方米。最大的一顶是手术室,它由轻薄的防火材料制成,材料中间密布充气管,能够自动充气,支撑起整个帐篷。手术室里,有一台自动散热空调,它让帐篷内保持了恒温、恒湿的环境。一台制氧机放在手术台一侧,它可以直接把空气变成氧气,代替了笨重的氧气瓶。旁边还有一台空气净化器,它可以直接对空气进行消毒,确保手术室的无菌状态。
克洛斯带我们走进手术室时,外科医护人员正在给一个刚刚被救出来的重伤患者做手术。我们悄悄地退了出来。在帐篷外面,克洛斯看着迎风招展的红十字旗帜,感慨地说:“我们是一家由波音747驮来的医院。”
5月22日,克洛斯和10名德国红十字会的同事,携带着重达49吨、体积300多立方米、总价值73.2万欧元(约合800万元人民币)的医疗设备箱,登上了柏林飞往成都的波音747飞机。到达成都双流机场后,这些设备由14辆大卡车运到此地。接着,他们马不停蹄,与来自上海华山医院和都江堰人民医院的中国医生,一起忙碌了34个小时,组装了这家移动式综合医院。5月26日上午,中德野战医院正式开始收治地震中的伤病患者,每天能诊治300多名病人。
古巴医疗队
在来四川灾区的国际医疗队中,古巴医疗队的行程是最远的。全队35名医护人员,至5月底已在这里连续奋战了8个昼夜。
在病房的走廊里,儿科医生拉菲尔・苏里正匆匆向儿科病房走去。这位64岁的老专家,在来中国之前,是古巴医学院的儿科教授。谈起这次来中国的经过,他仍有些激动:
“那是在古巴时间5月12日清晨,我刚起床,打开电视突然看到中国四川地震的新闻。那一刻除了震惊,我还感到非常难过。同时,凭借我多次参加国际救援的经历,我知道,这一次我又要行动了。不用说,我立刻申请到中国去,参与国际医疗救援。5月23日上午,我的申请终于被批准:‘加入古巴医疗队,立刻启程赶赴中国参加地震医疗救援’。”
拉菲尔医生回忆说,当全体医疗队员集合完毕,准备出发前往中国时,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亲自打电话给医疗队队长罗德里格斯,对医疗队的成立表示祝贺。“北京时间5月23日晚,医疗队刚刚抵达成都,卡斯特罗又一次打来电话,他激励我们要努力工作,救助更多的伤员。”医疗队到达三天后,卡斯特罗第三次打来电话,慰问正在救治伤员的古巴医疗队队员,并请罗德里格斯队长转告中方,古巴医疗队将全力配合中方做好各项救治工作,“中国朋友需要我们留多久,我们就留多久!”拉菲尔医生大声对记者重复着卡斯特罗说过的这句话。
据拉菲尔医生介绍,目前,古巴医疗队是已经抵达灾区的外国医疗队中分科最多的,有儿科、神经科、放射科、麻醉科、妇产科、脑科、外科、骨科等。医疗队在四川省第一人民医院专门开辟两个工作区,为地震中受伤的病人提供优质细致的救治服务,并有中方安排的护士与医生协助工作。到记者采访时为止,他们共诊治了400余名伤员。 (《环球人物》2008年6月下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