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结束后,一些媒体相继刊登了数篇佳作,读者在欣赏之余,却也有文风“雷同”之感。上海一些特级教师认为,学生作文“散文化”,是造成高考作文文风“雷同”的主要原因,而深层次的原因更值得细究。
以统一模式应万变
一位细心的读者在阅读数篇高考作文后发现,尽
作文教学中文体淡化
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说:“现在有些地方教作文,已把文体看得很轻,似乎只要表达意思就行。另外,加强学生随笔的训练,在一些学校似乎就是作文教学的全部。其实在作文教学上,对写作文体本应相当讲究,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随笔等,都有各自的特征和要求。而现在考生的“同质化”作文,事实上对正规作文教学也会带来一些冲击。
个性作文未获鼓励
作文,是学生情感的反映,也是思维的体现,更是表达的艺术。把作文仅当作获取语文高分的筹码,就可能使作文的内涵流失。如果光从应对考试来做作文,那么学生的写作之路会越走越窄。
一位语文教研员认为,强化文体,并不是固守规则,而是通过不同的写作样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比如记叙文,着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描写能力,而论说文,则主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至少对论点、论据以及两者的论述有比较深的了解。考试作文,是否把诗歌等文体排斥在外,也值得商榷。(《文汇报》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