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世间渐无编辑家

2008-07-2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我最近读了一些书,注意到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鲁迅、茅盾、巴金、林语堂等很多作家、学者都曾兼职做过编辑,而且颇弄出些名堂。另有夏?尊、邹韬奋、孙伏园、靳以、储安平等人,其作为编辑的身份都十分响亮,称之为“家”,咸所认同。

“编辑家”这个词,很难给出完整的定义,但起码应具备一些要素,比

如,专业知识精深,视野宽泛博大;是一个出版社、一份报刊或者一个栏目的主持者(精神核心);周围团结了一批可以形成影响的作者,且与作者有着良好的互动;具有相当的人格魅力。

编辑给作者修改稿件,提出意见,扶掖后进,在以前似乎天经地义,今天一些编辑却没有了这样的责任。当年编辑家都有理想主义的一面。胡风主编《七月》、《希望》等杂志,都是自筹资金给作者发稿费。做编辑工作时,他们沙里淘金,或是基于一种责任感,要为新人新作开绿灯,或者干脆就是为了在来稿中发现同道,以便结成同盟。而投稿者除了稿费外,也真是有话要说。在这里,文字不仅仅可以换钱,还能承载微言大义。今天的一些编辑、作者,大多只为稻粱谋。所以,编辑家的日渐缺失,首先是理想主义的缺失。

传播技术上的改变,也在为编辑家们挖掘坟墓。以前的出版社、报刊,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作者们要想有所为,首先要过编辑这道门槛。在网络越来越便捷的今天,到论坛上粘一个帖子,全天下的人都能看到,沟通无极限。这样一看,编辑的收集、整理、加工、扶持功能的确在日渐消失。如果多年以后,书籍、报刊这样的载体没有了,作为信息中转者,原先的编辑或许会转化为一个网站管理员,但就很难提“编辑家”这个词了。(《团结报》7.10王国华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