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2岁的比尔・盖茨进入私立的湖滨中学。该中学在1969年开设了电脑课。因为这个契机,盖茨接触到了电脑,并且很快就表现出了编程方面的天赋。
1973年,盖茨考进了哈佛大学。在这里,他和中学校友保罗・艾伦,为当时出现的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开发了BASIC软件。两年后,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与艾伦一起创
1975年,我国正在集中力量研制大型计算机,而对当时已表现出巨大生命力的个人电脑,我们却视而不见。其后果,使我国在个人电脑方面远远落后于美国。
实际上,在新技术方面能够领先发展的机会,是转瞬即逝的;而推动新技术发展的关键,却往往掌握在一些“小人物”手里。当时在哈佛大学退学的盖茨,在计算机权威的眼里,难道不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吗?当时,我国刚刚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国家在科技方面的重大投入,只有一些顶级科学家有话语权。我们关注发展智能计算机却错过了个人电脑的发展机会,这不是说明只靠大科学家未必事事灵验吗?
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表明,自主创新往往靠科技界的“小人物”来推动。过去是如此,未来也是如此。但是,这些“小人物”目前在占用技术资源和享受技术话语权时,都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国家应制定向“小人物”倾斜的政策,包括风险投资的有关政策。在学术讨论中,还应该大力鼓励发扬技术民主,保护不同意见,让一大批敢于提出新观点、敢于面对失败的创新型的“小人物”脱颖而出。这似应是比尔・盖茨成功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中国青年报》7.27安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