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问题,我问了几位大学教授。教授们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们不欢迎现在的考核体系,但是却一致认为,如果没有考核,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相当多数的人工作状态会马上变化。
一个教授举例说,他所在研究所,一致的规律是,评上教授前,教师们很用功,成果很多,而评上教授后,成果马上减少。另一个教授则说,国外大学与国内大学的一个很大不同之处在于,在大学里从事教育、科研的人,绝大部分对自己的工作充满兴趣,因此,他们大多是靠兴趣驱动,而国内高校中,对教育、科研有浓厚兴趣的人并不多,因此,绝大多数人,是靠利益驱动,而非兴趣驱动。不同性质的人群,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这位教授的话,我觉得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大学教师群体的状态。
有多少人是抱着浓厚的教育兴趣、学术研究兴趣选择从事大学教师工作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高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研究生,有调查显示,目前报考研究生的学生中,只有10%左右表示自己考研的目的是为了今后从事学术研究。一般而言,博士研究生在求职时,进入高校当教师是排在进外资企业、进公务员队伍之后的职业选择。而做出以上职业选择时,他们首先看的并不是个人兴趣,而是岗位可能带来的实际利益,比如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
不注重兴趣,或者说根本不清楚兴趣何在,这是我国各级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从基础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都被抹煞了,自然不会有自我成才的内在激励机制和强大的内驱力。
(《东方早报》8.6 冰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