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重翻译,他觉得自己小说、杂文所写的不过是现实的黑色与内心的灰色
在鲁迅看来,要有新的文艺,没有别的路,只能拿来域外的艺术。鲁迅涉猎的域外话题极其广阔,最初是科幻小说、科学史,后来是尼采与裴多菲的作品。不久又被安德烈夫、迦尔洵所吸引。他同代人的翻译,大多以大人物的作品为对象,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歌德等,而鲁迅所译介的都是小人物的作品,爱罗先珂、阿尔志巴绥夫、有岛武郎、片上伸、理定等。鲁迅译介他们的文字,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内心,可以唤起一种内力的喷吐。那些外来的作品多少是反省本民族痼疾的,无论日本还是俄国,许多他喜欢的作家,都是思想界的斗士。在精神的高度和艺术的水准上,确有不凡之笔。
鲁迅一面翻译,一面结合中国的实际发表言论。比如他介绍日本青野季吉《关于知识阶级》、《现代文学的十大缺陷》后,就发表过关于中国缺少真正的知识阶级的讲演。在译了《出了象牙之塔》后,他说,作者对日本社会的攻击,简直也像在说我们。在推出《小约翰》后,直接催生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后者是借鉴了前者的意象的。实在说来,没有与外国艺术的碰撞,就没有鲁迅的诞生。
(《北京日报》9.27 孙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