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请官员们补上“交流学”这一课

2008-10-1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不会说话”的官员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的变化,懂得和世界交流的人才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说这话的,是69岁的吴建民,今年他从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和外交学院院长的位置退休。

在他看来,相当多的中国官员不该把大量时间浪费在充满套话、废话和

空话的无效交流上。“官员们万里迢迢到国外招商,请了很多人,结果一上台先说天气,‘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来到美丽的巴黎,巴黎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好不容易到正题了,又是一大堆让人云里雾里的话语,比如‘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开放’之类。”吴建民说。

有一些官员喜欢沿用国内的习气,一上台就是“尊敬的××、尊敬的××”,八个“尊敬的”下来,三分钟就没有了;还有的官员讲话喜欢“穿靴戴帽”,滥用“世界领先”、“国际水平”等形容词和主观判断,而不是用数字和事实说话……

“不会交流”的新闻官员

作为官员,对交流能力要求最高的也许就是各级新闻官员。

吴建民在工作中也碰到过一些新闻官员“怒斥”记者的事,有的甚至酿成媒体事件。他记得,10年前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访问法国的时候,在一次活动中一个法国的当地组织混了进去,把传单都撒到这位领导同志头上去了。后来一名香港记者问这位领导:你对此有何评论?这位领导淡淡地说了一句:没看。这是个很妙的回答。但我驻法使馆一位管新闻的同志批评这位香港记者说:中国人不帮着中国人,你这个香港记者为什么这个时候问这个问题?结果这名香港记者把中国官员对提问发火的事当消息报道了。这位官员又斥责香港记者说,以后再这样就不安排你们来了。结果这句话又变成了次日报纸上的消息。

交流也是生产力

有人评价中国官场文化说,一些中国官员至今习惯把自己“藏”起来,认为“说真话、说人话”容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对此,吴建民评论说,公共人物说话是要考虑各种关系,但这种考虑应该从国家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

多次陪同国家领导人出访,也让吴建民看到领导人个人交流能力对国家形象的贡献。很多外国记者都对他说,在亲眼看到中国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后,他们都改变了对中国领导人和中国的看法,产生了好感。

吴建民认为,如果把交流当作一种生产力或者对生产力的解放,那么交流力的缺失是中国社会的一大浪费。“交流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促进个人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

(《?望》新闻周刊2008年第41期 聂晓阳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