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认为,在“五四”时期甚至更早,中国文坛充满了青春蓬勃的气息,“鲁迅写《狂人日记》时37岁,胡适在27岁当了北大教授,曹禺在清华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写出
陈思和说:“那个时候老年人是不吃香的,几乎每十年就换一代,新人辈出。五四新青年一出来,马上把梁启超他们抛弃了,‘左翼文学’一出现,马上把鲁迅抛弃了,这种更替一直延续到‘文革’。”
然而这种青春活力在慢慢消退,“80年代感觉是青年、中年、老年并驾齐驱,到90年代以后几乎是一个中年文学垄断的情况,少年慢慢变成熟了,时代变了,而80年代那批作家却一直延续到现在,不断地写作,境界在不断地提高,莫言、王安忆、贾平凹都成了我们文坛的标本,吸引了无数批评家的目光。70后、80后作家几乎不在我们主流批评家的眼里,因为他们是少年的东西。”
“我们不能不承认新一代的存在,如果不承认,我们永远就处在中年时期,也许会进入老年时期,我们文学的活力就丧失了。”陈思和说。
(《北京青年报》10.19 罗皓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