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内核

2008-11-1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演讲人:孙惠柱(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副院长)

演讲题目:莎士比亚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演讲地点:上海“东方讲坛”

《哈姆雷特》这部戏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长的,不删要演五个小时。

哈姆雷特在外国留学,家里出事赶回来,看到父亲的鬼魂

,鬼魂明确告诉他:我是被你叔叔克劳狄斯害的,你要为我报仇。如果哈姆雷特马上就去报仇,这个戏15分钟就可以结束了。

莎士比亚这个戏的特点就在于哈姆雷特不复仇。为什么不复仇呢?比较有名的一个说法就是,哈姆雷特性格犹豫。另外,弗洛伊德说哈姆雷特有“恋母情结”。但不少人有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到底为什么不动手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把人的生命看得极为重要。任何人都不能随随便便被消灭。对他父亲的鬼魂所说的话,他必须反复求证,才能决定是不是要依照他的话去杀人……这样解释,可能接触到了莎士比亚戏剧中最重要的内核――人文主义。

中国的《赵氏孤儿》,情节跟《哈姆雷特》类似,主角都是皇家孤儿。在《赵氏孤儿》里,一连串的人为了保护孤儿,或者自杀,或者把自己的儿子交出去送死,没有人有丝毫的犹豫,所有人的生命都比不上那个还没有思维能力的皇室后裔。

《赵氏孤儿》是传到西方世界的第一部中国剧本,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读后很感兴趣,将它改写成《中国孤儿》,里面有一个重大改动:当程婴要把自己半个月大的婴儿调包交出去送死的时候,妻子不同意了。程妻说,为什么要把我儿子的命送掉去保他们?她的话,不像是中国古代传统女子说出来的话,其中蕴涵着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同等价值的含义。这样的概念,在古代中国人那里是不会有的。伏尔泰的这一改动,表明他用人文主义思想质疑了中国经典里的一个根本性主题。

《哈姆雷特》里有一段台词是大家经常引用的,被看成是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意识觉醒的典范。哈姆雷特说:“人是多么美妙的杰作,崇高的意识、无限的能力、优美的仪表,举止好像天使、灵性可媲神仙,他是天之骄子,他是万物之灵。”这段精彩的台词,反映了走出中世纪以后,神权压抑下的人得到解放,正可以用来回答我们前面的问题:为什么哈姆雷特在复仇之时那么犹豫、迟迟不采取行动。原因无他,就是因为“人是多么美妙的杰作”,不仅他自己如此,所有人都如此,任何人在可能要终结他人的生命之前,都必须三思而后行,都必须找到足够的证据。这一理念,近年来在中国社会也被广泛接受。

(《文汇报》11.1)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