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深圳
1984年,17岁的安子从广东梅县颠簸了一整天来到深圳。她得到的第一份工作是插件工,就是手指一刻不停地像鸡啄米一样将电子零件往线路板上插。一天的工作下来,手
痛苦和难受,安子一点也不敢表露出来――老板随时在工厂巡视,稍有不对就会招来训斥。所有的打工妹都在流水线上拼命工作,安子也一样。
工作累倒没什么,最让安子受不了的是老板看打工妹的眼神:傲慢。即使面对着打工妹训话,老板的眼睛里看到的好像也只是空气。
安子受不了,但没有任何办法。因为忍受这一切的回报是一个月几百元钱报酬,而这笔钱是她过去无法想像的。
那时候到深圳是需要勇气的。在内地一些偏远农村,传言说男人在深圳会被“策反”当特务,而女人则被拐卖从事不正经的职业。被禁锢封闭太久的中国人,多数时候只能凭传言了解外面的世界。
但当时的安子不知道的是,改革开放刚刚启程,大约就有30万农民像她一样涌到深圳。历史为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提供了一种改变命运的可能。
被扫地出门
安子和周围的姐妹们每天都加班,周六周日也不休息。没有人提出异议,所有人都以为,那就是她们的命运。如果有敢于不加班的,那就注定会是一个“异类”。
安子开始考虑出路,她不想永远当一个“技术含量低”的外来妹。她先补习完初中、高中课程,然后在1988年到深圳大学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
这时候,安子已经从一名插件工跳槽到一家印刷公司当上了制版工,而且已经做到了业务骨干。为了保住“饭碗”又能兼顾学业,安子尽量不在白天工作时间去上课,但晚上的休息时间也得加班,她不得不请假。
连续几次请假,公司的香港老板不干了,给了她两条路:要么放弃学习加班,要么走人。安子苦苦哀求,但老板非常强硬,指着她的鼻子喊:“今天就给我走!”走出厂区的那一刻,安子哭了。
那个年代的深圳,所有外来务工者受到的“教育”就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安子并不甘于就此下去,她有了一种能够为此做点什么的冲动。
一夜成名
于是,这位当时名叫安丽娇的外来妹决定将身边的故事写下来,试图唤醒全社会对一个全新群体的关注,并起了笔名叫“安子”。这些投给《蛇口工人报》等报纸的稿子很快变成了铅字。
1991年,《深圳特区报》开始连载安子的打工小故事《青春驿站》,内容全部取材于身边的外来妹,深圳很快轰动了。
安子几乎在一夜间成了外来务工者的偶像。“安子旋风”迅速从深圳席卷全国,有人称安子开创了打工文学,并把她叫作“打工作家”。深圳广播电台邀请安子主持“安子的天空”热线,为众多的外来务工者排忧解愁。
为了不让众多求助者失望,安子疯狂给自己加压。那时候,在她的宿舍,三更半夜都会有人来找她谈心,再困再累,安子都会强打精神与他们促膝长谈。
1992年,安子当选“深圳十大杰出青年”。
户籍困扰下的爱情
在深圳大学上学期间,安子结识了深大的高材生邱金平,两人相爱了。安子是农村户口,她和拥有城市户口的邱金平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但当两人“排除万难”准备结婚时,邱金平的领导却拒绝开介绍信,理由是为邱金平好。
倔强的安子写信给时任深圳市委副书记的林祖基,讲述了户口给自己带来的苦恼。在深圳市领导的过问下,安子的户口终于迁入深圳。
1994年,安子进入《深圳劳动时报》当记者,因为编制问题,她一直不能成为正式工。无奈,她不得不再次向当时的深圳市领导求助。由此,她才成为一名正式人员。
为农民工创业
安子为此深深忧虑:自己借助名气才得以“进城”并实现“平等劳动”,对那些外来务工者来说,岂不比登天还难?她开始不遗余力地为农民工奔走呼吁。
在安子的努力下,她开创了深圳第一个“打工者之家”,为此,她还闯过市长办公室。1998年,她又注册成立了“安子新家政服务公司”。
深圳是一个年轻人的世界。对一些三四十岁来深圳闯世界的女性来说,没有任何就业优势可言。安子把这群人吸收到家政公司里来,并做出永不下岗的承诺。
2008年12月18日,中国唯一一个以改革开放历史为核心内容的博物馆――深圳市新博物馆将向公众开放。有关安子的展品将占据其中一个展台,她的人生经历和打工生涯,将和深圳一起共同铭刻在共和国的改革开放历史上。
(《工人日报》11.3 贺少成 高铸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