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18日,马寅初离开北京大学燕南园43号的校长办公室,回到东总布胡同32号家中。
马寅初虽然被迫辞去了北京大学校长之职,但他并没有放弃坚持真理、维护学术尊严的信心和决心。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新人口论”是正确的。
赋闲在家奋笔《农书》
马寅初离任
所谓《农书》,是一部研究农业经济学的著作,是一部总结我国历代农民宝贵生产经验的著作。这是马寅初远大研究规划的第二步。第一步是人口问题。
马寅初认为,发展中国经济最关键的是两个问题,首先是人口问题,其次是农业问题。他曾经多次说过这样的话:“除了人口问题外,农业问题应及时研究,要早为之图,要花大力气,下苦工夫!”之后不久,马寅初就着手搜集农业方面的材料,准备组织一个班子,编写一部《农书》。
1960年赋闲在家以后,马寅初便把编写《农书》的计划草稿翻找出来,决定以自己一人余生之精力,把这部《农书》编写出来,并定下了奋斗的目标,其分量不亚于历史上的《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为此,他已经积累了不少资料,断断续续从事着写作,而且写成了不少章节。现在,集中精力写作的机会终于来临了。他首先将过去已经搜集到的湖南、湖北、吉林、海南等地有关农业经济的材料整理出来,认真翻看、仔细琢磨,他还从北京大学、北京图书馆等处借来国内外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新资料,以便随时补充。1962年,他又借到浙江农村视察的机会,对农业问题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带回很多第一手材料。
巨幅“长卷”上百万字
据知情者介绍,马寅初写这部《农书》还真有些别样。他写文章与一般人不同,不是用钢笔写在稿纸上,而是用墨笔写在一张张白色的宣纸上,然后将一张张写好的稿子铺在地板上,俯身用糨糊将它们粘贴起来;一篇文章或是一节粘贴成一个长幅,然后再小心地卷成一个纸卷,外边用白纸封好,存放到案边的柜子里。之后,经过反复修改、审订、誊清,才拿出去发表。马寅初的这部《农书》,其写法依然如此,只是规模之大、篇幅之巨,实属空前之举――完全是巨幅“长卷”的形式。
前来看望马寅初的亲朋好友婉言相劝:“马老,你还写那些招灾惹祸的东西干什么?这么大年纪了,好好养养精神吧!”马寅初回答说:“正因为我年岁大了,我才更应该把我彻悟了的真理,及时地记录下来,警告世人,不然就会烂在肚子内、带到棺材里去,那才是真正可惜呀!”
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悄然而过。马寅初的《农书》“长卷”已经成捆成堆了,大大小小的纸卷堆满了书柜。据说,这部《农书》初稿有百万字之巨(一说150万)。到1965年底,马寅初已经对《农书》从头到尾作了一次修改。素以治学严谨闻名的马寅初,在修改稿子的时候,仍然一丝不苟;修改文字一般用蓝笔,特别重要的改动则用红笔。
担心抄家 付之一炬
一部鸿篇巨制,眼看着就要诞生了。
遗憾,巨大的遗憾,无可挽回的遗憾,毕竟还是发生了……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到特殊的保护,马宅免于抄家之祸。但是,大“革”文化之“命”的憾事,却在家庭内部发生了。马寅初家中几个年幼无知的孩子,因担心抄家者会从马寅初的手稿中搜寻出批斗马寅初的把柄,于是乎在半是胆怯、半是盲从的情绪支配下,将马寅初珍藏多年的来往书信、文物字画,连同这部《农书》手稿以及其他经济学资料,统统当作“四旧”而付之一炬,销毁得一干二净。
也有人认为是家人根据马寅初的意见破“四旧”的。
走笔至此,除了扼腕叹息之外,还能说什么呢?
(《马寅初全传》 彭华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