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一些相对薄弱的竞技体育项目,相继引进了高水平的外籍教练。在2008年奥运会上,仅正式注册的外籍教练就达38位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落幕,他们的去留归宿,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像金昶伯这样在中国执教9年、率队参加三届奥运会,而且功勋卓著的外籍教练。他的业绩毋庸赘述,他的为人师表、执著精神、对中国女曲的挚爱更值得称道。别的不说,来中国9年,他9个春节全部在外地度过;9年来,他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当年75公斤体重,到北京奥运会前仅剩57公斤……
前一阵有媒体传说,他因要求加薪未遂不愿续聘,我闻后唯有嗤之以鼻。因为我不仅知道他有不为高额广告所动、有向汶川灾区捐赠10万元的义举,更知道他来中国之初,球队经费极度困难,连续几年,队伍的服装全是由他的朋友赞助,金额远远大于他4万美金的年薪;我更亲眼目睹,奥运会前在北京集训,他多次让夫人做好点心,送到训练场,让姑娘们享用。
中国女曲作为北京奥运会上最成功的集体项目之一,应当有不少经验可以总结乃至推广;在基本没有市场化的曲棍球界,金昶伯已是一个不可多得和复制的“品牌”,亦可以加以开发。
对于洋教练的聘任、使用和管理,已成了中国竞技体育发展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而对他们的真诚扶持、热情关怀显然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否则,“人走茶凉”是会产生连锁的负面效应的。
(《文汇报》12.10 季安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