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的“春晚”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第一次现场直播、第一次观众参与点播互动、第一次设立晚会主持人……此后,“春晚”伴随着亿万中国家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除夕夜,也在改革开放
然而,26年前,改革开放起步之初,思想领域内保守与改革不断发生碰撞,“春晚”的诞生曾充满着变数和意外。
“你要尽力把它办好”
1982年11月的一个下午,时任央视文艺部歌舞组导演的黄一鹤接到了时任央视台长的王枫打来的一个电话,让他马上去台长办公室。进门一看,台长王枫和时任副台长、主管文艺部的洪民生都在。看到黄一鹤进来,王枫说:“老黄,这次的迎春晚会交给你搞怎么样?你要尽力把它办好。”
迎春晚会其实是央视的一个惯例。
1978年2月6日除夕夜,复播不久的中央电视台恢复播出“迎新春文艺晚会”,内容包括歌舞表演、相声评书、京剧等节目,还有游戏环节。由于“文革”刚刚结束,采用的仍是录像播出。现在已经很难有人能完整地回忆起那台晚会,因为当时全国电视机拥有量才100多万台,且绝大部分是黑白电视机,只有在机关单位或者少数干部家庭才能看到。
1979年除夕央视播出的“迎新春文艺晚会”上,李光羲的《祝酒歌》成为了当年最流行的歌曲。
而这一次,导演的任务落在了黄一鹤的身上。黄一鹤找几个助手商量,大家觉得应该让晚会现场直播。能否直播,必须请示上级。第二天一早,王枫通知黄一鹤:“就现场直播!”
20多年后,当记者就这段经历采访王枫时,获得的解释出乎意料,“因为没有钱做录像啊!当时录像机技术刚起步,一个磁头就要3万美元,要保障日常节目的录像播出,实在是没有钱弄晚会了。”
“同意马季、姜昆上!”
迎春晚会要请相声演员当主持人!这个消息竟然在台里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说,央视晚会气氛应该庄重,让相声演员当主持人会让晚会偏离传统风格,还是央视的新闻播音员更胜任这个任务;也有人说,相声演员格调不高,会使整台晚会流于庸俗,弄不好会闹出政治问题。甚至有人私下表示,马季太俗,姜昆太嫩。
面对反对声音,策划组有自己的看法。当时的《新闻联播》都是录播,播音员习惯于念稿子,风格稳重,临场应变不足,采用直播的话,串场时主持人不但要播报下一个节目,还要用小幽默或者笑话带动现场气氛,相比而言,临场发挥型的相声演员更合适。反对的声音传到了台长王枫的耳朵里,王枫哈哈一笑,给策划组吃了颗定心丸:“同意马季、姜昆上!”
光有男主持人太单调,还得有女主持人平衡一下。刘晓庆是当时在全国大红大紫的演员,当策划组联系到她时,性格洒脱的她一口答应。
李谷一差点错过
1983年的2月初,各路演员陆续到达剧组报道,开始进入晚会直播倒计时。一时间,燕京饭店明星云集,除了侯宝林、袁世海、凌子风、王昆、李谷一、严顺开、斯琴高娃、马季、姜昆等大腕,还有导演、摄像、音响等技术人员一共三四十号人,临近晚会前四五天,最后一个明星刘晓庆也抵达剧组,她是从外地片场赶回北京的。
1983年2月12日20时,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正式拉开帷幕。晚会第一个节目就是李谷一的独唱《拜年歌》。整场晚会中,李谷一共演唱了7首歌曲,这个纪录直到今天仍没有被打破,以后也无法打破。然而,李谷一差点就和这个纪录失之交臂。
杨勇记得,当时李谷一所在的中央乐团原本不愿意让她上“春晚”,因为1983年大年初一,团里安排了一场在深圳剧院的大型表演,李谷一作为招牌演员必须出场。那时深圳还只是作为一个对外的小窗口,基础设施刚起步,没有高速公路,没有机场,去深圳必须过两条河和边防安检,一天之内赶到几乎不可能。如果临时抽调李谷一到北京参加“春晚”表演,很难保证第二天不耽误在深圳的演出。
但是,李谷一是当时全国最火的歌星,为了保证收视率,策划组怎么也得想办法让她出现在“春晚”现场。
就这样,台里的一部长途电话成了杨勇的专线,他与中央乐团的领导开了两天的电话会议,始终没有谈妥。最后还是通过公安部协调出一个方案,初一一大早央视用专车送李谷一到首都机场,赶上午8时多的飞机飞往广州白云机场,广东公安厅派专车接到人后,一路免检过边防到深圳的表演场地,确保当天晚上的表演。
听了这个方案,中央乐团同意了,李谷一最终出现在1983年“春晚”的现场。
王景愚拒演《吃鸡》
王景愚表演的《吃鸡》红遍大江南北,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叫他“吃鸡的”。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吃鸡》这个节目差点没能上那届“春晚”。
《吃鸡》创作于1962年,在1963年的元旦晚会和之后央视举办的“笑的晚会”上,王景愚多次表演过,周恩来和陈毅看了笑得直流眼泪。但在随后的“文革”中,“笑的晚会”和小品《吃鸡》都受到了所谓“笑里藏刀”的批判。这痛苦回忆显然让王景愚心有余悸。
就在1983年“春晚”开播前一个星期,《吃鸡》仍然没有定下来。策划组赶紧派马季、姜昆做他的思想工作。王景愚就是不松口。黄一鹤和杨勇看到这种情况,边给王枫汇报情况,边继续攻王景愚的“思想堡垒”。最后,王景愚看了领导的批示才终于松了口。
(《北京日报》12.15 刘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