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这“三问”
应该说,我们下采民意的工作从来没有中断过,不论是频频召开的各种听证会,还是各级政府的关于政策实施的意见征求,都是渐成规模、渐成习惯。但是,我们也从中不难发现一些不甚符合潮流的声音。比如,有些政府部门仅仅把听证会当成一种具文,结果民意不但没有真正进入决策的考量过程,反而成为政策背书的砝码。这显然不符合“三问”的精神。
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对民意的“问”流于表面,把这种流于表面的民意征集结果,当作政绩上报,只有问卷的调查而没有解决与回复的结果。如此一来,“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就成为粉饰其政绩的装饰品。这显然是违背了“三问”的精神。须知,没有结果的问,会削弱公众对政府征求民间意见诚意的信任。
因此,在“三问”之后,一定要有相应的“三答”,才能真正从人民中汲取到智慧。从执政者主动“三问”到民意有效“三答”,这种良性的机制之建立,是改革开放继续深入的强大动力。
(《新京报》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