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卡初期叫“名帖”,以介绍自己为主,西汉称之“谒”,今天贵宾相见还在说“拜谒”,东汉后叫“名刺”,名刺一词日本至今仍在使
唐宋以后,贺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进步,称为“门状”或“飞帖”,到了明清,又叫“红单”、“贺年帖”等等,听着名字就知功能越来越世俗化。古代教育不够普及,识文断字的人少,贺卡最初都是在达官贵人之间传递,起点颇高,进入商业社会,贺卡就多了一份热情,少了一份酸腐。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由于这一形式由帝王发明,迅速在民间普及,不过民间没有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
说来非常有意思,名帖贺卡一类原是本人亲自呈送,以示郑重。但到了宋朝,不能亲送者,派仆人呈送,逐渐形成风俗。派人呈送,好处多多,一人可以多送,还省去主人之间见面的繁文缛节,效率大大提高。
明清时期,还发明了拜匣,即拜见时仆人所持匣盒,呈长方形,大小正好容纳贺卡名帖,见主人后,仆人不能直拉用手持卡或帖,必须打开拜匣,让主人取出。
(《北京晨报》2008.12.31)